如皋籍返乡大学生助农直播带货——家乡和学子的双向奔赴 | 南通发布

“这是如皋的特色农产品——香肠,是由本地黑猪肉制成,不加防腐剂……” 大年初八刚开工,如皋智慧谷里的直播中心就热闹起来,几大直播间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全天候的直播助农带货,两名大学生主播也在年前经过专业培训后,和中心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合约,正式成为了如皋助农带货的一名小主播。

如皋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付强创业已有多个年头,作为新如皋人,他清楚知道这片土地孕育的悠久的文化、可靠的产品是值得对外宣传的,于是他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专业的直播中心,搭建了专业的直播团队,不仅承接本地农产品的直播带货,还会帮当地的带货机构培训人才,助力如皋电商行业美美与共,蓬勃发展。

助农产品有了,直播设备有了,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如皋团市委书记吴杰在去年12月南京举办的家乡推介会上受了启发:这群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不就是最好的“主播”吗?他们生于如皋,长于如皋,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如何用年轻化的工具和语言去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带动更多的“候鸟”归巢。

说干就干。去年12月如皋籍在外学子看家乡(南京站)活动一结束,如皋团市委青发部部长刘林珺就在如皋籍大学生群里发布了寒假如皋实习招募信息,有志于回乡实践的大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实习岗位:喜欢传统文化的可以去博物院做讲解员,喜欢和小孩交流的可以去寒托班,愿意和镜头互动的可以选择来智慧谷做直播……招募一经发出,就有400多名如皋籍学子报名参加本次实习。经过笔试、面试,确定15名学生留在了如皋智慧谷的直播基地里,接受专业培训,学习直播话术,“他们都很能吃苦,也很有积极性,甚至还有两个学生有运营自己账号的经历。”提到这群孩子,刘林珺脸上充满了自豪。

“面试时候我问这群学生该如何推广白蒲黄酒,他们一下子就开始了头脑风暴,有的说可以做消费群体细分,有的说可以深耕传统酒文化。”回忆起面试场景,付强感慨颇多,看到学生们的热情时他就知道这群孩子“能行”。于是在为期一周的培训里,他不遗余力为学生搭建直播平台,调试直播设备,陪伴他们从镜头恐慌到游刃有余,最终独当一面。

在南京传媒学院读大三的张佳青是土生土长的如皋人,也是直播中心这次长期签约的大学生主播之一。她虽然是一名00后,因所学专业和传媒相关,所以在直播中颇有经验,“我自己对电商很感兴趣,所以看到群里在招募大学生主播,就第一时间报了名。”问及直播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张佳青兴奋地分享道,年前她和伙伴试播的时候,有人在直播间下单了两单香肠,“那个瞬间我觉得很自豪,觉得助农带货很有意义。”

“在外求学三年,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没想到‘时髦’的电商直播在家乡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未来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也会考虑回来工作。”提到未来的择业规划,张佳青难掩对家乡的喜爱,更直言会考虑回乡工作,更好地建设家乡。

问及邀请大学生参与助农直播开展的初衷时,如皋团市委书记吴杰表示活动立足“新”上,不同于以往给孩子们提供机关单位的实习机会,而是依照年轻学生们的兴趣“设计出”一些全新的岗位,让他们利用假期时间深耕本土文化,厚植家乡情怀,也给了大学生们一些“新”身份,他们不仅可以依照个人兴趣选择成为家乡文化的讲解员,还可以在直播中心体验当短视频平台里的主播,“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推介家乡、助力家乡。”吴杰介绍。

鸟倦回林,引凤还巢,背后的家乡可以反哺他们什么?该如何引导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如皋团市委也在思索,和学生们开了座谈会后发现,只有聚焦学生所想,才能真正做到服务青年。在去年12月南京举办的如皋城市推介会上,由当地政府带队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家乡主题的课,当学生们看到那些熟悉的建筑、文化时,内心会升腾起了真正的爱乡情怀,为了让这种情怀保持持续性和生命力,只有趁热打铁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回”到家乡土地,感受家乡文化,未来才会留在家乡。

提到未来,吴杰表示,未来会持续做好学生“领路人”的工作,希望一卡车学生出去,争取这一卡车的学生还会回来。近年来,如皋团市委搭建平台、引凤归来,截至目前,累计辐射1.2万名在外求学的如皋籍学子参与家乡建设。下一步,如皋团市委将继续发挥驻外人才工作站的作用,为广大在外求学的如皋籍学子搭建起一座与家乡双向奔赴的桥梁,感召更多大学生关注家乡、服务家乡,为如皋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