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 用时间垒起一个家,用行动诠释人间真爱!张书萍二十三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丈夫 | 南通发布

走进海安市曲塘镇刘圩村8组,人们会看到一幢红砖勾缝的两层小楼,没有周边的来得时尚,显得有些陈旧。

小楼的主人本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但一场意外的车祸,将这个本来幸福的家庭撞得改变了命运。

1984年,张书萍经人介绍,嫁给了刘锦章。次年儿子降临。为了这个幸福的家庭,刘锦章凭家传的养鸡技术远赴四川,承包了一个养鸡场,成了村里头脑灵活,最先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人。

2001年7月,准备去接放学儿子的张书萍突然接到电话,说老公出了车祸,不省人事。

张书萍立马买票赶往四川。刘锦章头部重伤,生命垂危,经过三小时抢救保住了性命,却成了植物人。

张书萍看到躺在病床上毫无反应的丈夫,那一瞬间感到天都塌了,甚至一度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但她知道,必须挺住,丈夫和尚未成年的儿子都需要她照顾,她要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

刘锦章成为植物人后,张书萍四处求医,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许多人劝她放弃,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她也要拼尽全力,因为她坚信丈夫一定会醒过来。

刘锦章没有意识,不能正常吃饭,张书萍精心准备营养均衡的蔬果,打成流食,通过胃管将食物打进胃里。

担心丈夫久卧在床会加快肌肉萎缩,就定期帮他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天气晴好的时候,张书萍便用瘦弱的身躯抱起比自己重30多斤的丈夫,将他放到轮椅上,推着他到户外散步、晒太阳。

每天五点便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翻身、清洗、拍背、烧水、喂饭……

晚上,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隔段时间便要起来给丈夫喂水、翻身。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坚持了3年,刘锦章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但仍然没有记忆、不会说话。

然而,张书萍毫不气馁,为了能刺激丈夫的大脑神经,一有空就给丈夫读报纸、放音乐,和他分享儿子的趣事,回忆人相识时点点滴滴。

又过了3年,在张书萍日复一日坚持下,刘锦章开始对外界的声音有了反应,不再像以前那样没有任何意识。

一家人一年的开销不小,为支撑起这个家庭,张书萍选择到就近的企业去打工。她不放心刘锦章一个人在家里,每隔两三个小时便回家查看,并为丈夫翻身、拍背。

时间一长,刘锦章全身肌肉萎缩严重,骨头也变得异常脆弱敏感,开始慢慢恢复知觉的他只要在翻身和擦拭时稍微多用一点力气,便会不停哭叫,常常在半夜扰得邻居不得安宁。

张书萍一边轻声安慰,一边小心翼翼地帮他翻身、擦拭,原本十分钟就能完成的动作,往往要花上半个多小时。

喂饭也成了一道难题,有些意识后的刘锦章还没有恢复自主吞咽的能力,却又因为身体本能,对用注射器通过胃管将食物打进胃里的做法十分抗拒,常常将饭碗打翻在地。张书萍耐下性子,边哄边喂。她说,准备食物也是一门学问,太稀无法吞咽,会流得到处都是,太硬,会吃不进去,也不利于排泄。

在日复一日的照顾中,张书萍每天根据丈夫的状态调整自己的食谱和喂食方式,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一套方式,成了半个“护理专家”。邻居陈宝年说,刘锦章能活到今天,并且奇迹般地恢复基本的吞咽、言语等功能,张书萍功不可没。

张书萍,今年62岁。23个春秋8000多个日日夜夜,她一边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悉心照顾丈夫。“张书萍尽的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刘圩村妇联主任杨婷婷说,小家安宁了,大家才和谐。

张书萍家的小楼很有年代感,不时尚,但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红砖,就像张书萍对这个家的一天天付出。她用时间垒起了这个家,用行动诠释人间真爱,用柔肩佐证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