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型消防站,能否真正派上用场?记者带您现场看→ | 南通发布

 

近期国内发生的一些火灾事故,让人们再次注意到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存在。那么在当下,社区微型消防站设施配备和维护情况如何?发生险情时物业人员能否正确使用?5日,记者展开实地探访。

微型消防站亮相社区

“我看到保安室里摆放着红色的橱柜,里面不仅配有灭火器,还有消防头盔、消防衣、消防靴,以及消防水带,甚至连消防斧等破拆工具都配备了。真牛!”5日上午,家住优山美地花园的居民陈宇峰先生告诉记者,“后来,我主动打听后才了解到原来这就是社区配备的微型消防站。像这样的社区微型消防站,如今在我市各个街道的社区基本上都已经得到推广和普及。”

陈宇峰说,社区有了这样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火灾先期扑救的基本条件,居民们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提升。

确实,作为最小消防组织单元,社区微型消防站以救早、灭小和“三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依托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建立而成。

有关统计表明,目前,仅在我市开发区一地,就已建成社区微型消防站116处。

在崇川区境内的各个社区,目前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准设置的微型消防站,也成为基层一线提前预防和扑救火灾的“基本配置”。

其实,社区微型消防站并非新鲜事物。2018年,崇川区城东街道新桥苑社区就建成配有灭火器、头盔、安全绳等消防器材和设备的社区微型消防站。为了发挥微型消防站的效能和作用,社区对邻里网格长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消防器材的使用,同时还建立义务巡防员机制,通过每天巡逻检查电动车在楼道内乱停乱放和飞线充电,每日巡查结果都清清楚楚记录在消防安全簿上;并且,居民如果遇到安全隐患,可及时拨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迅速整改。

城东街道还以新桥苑社区为试点,对小区公共车库进行充电桩全覆盖,从源头上杜绝电动自行车充电造成的安全隐患。此外,社区还对居民开展消防知识安全培训,包括消防安全演练,发动全员参与消防安全社区建设。

点检卡确保设备完好

前不久国内一些城市发生的因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等原因引发的系列火灾,再度引起人们对小区内住宅楼火灾事故的担忧。与此同时,作为社区预防控制火灾的“第一道防线”,社区微型消防站的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

“喏,这看起来小小的一张点检卡,意义可不小。通过社区安全员定期点检,确保了按规定设置的各种消防器材和设备的维护保养落实到位,有效地防止了因器材和设备关键时刻‘掉链子’而贻误最佳火灾扑灭时机的可能性,确保万无一失。”5日下午,记者冒雨赶到我市崇川区任港街道晨苑社区采访时,社区党委书记高莉萍指着设置在服务大厅一隅的微型消防站介绍。

记者打开点检卡看到,消防器材清单及数量、点检时间、点检记录等一应俱全,每次点检均有点检人员签字,以便发生问题进行责任倒查追究。

“希望这些消防器材和设备最好永远不要使用。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如果被迫使用,我们要绝对保证这些消防器材的可靠性。因此,社区安排专门的保安员负责对这些器材进行维护保养,如及时关注灭火器是否失效、开关能否正常打开等等,以备应急无虞。”高莉萍说。

晨苑社区负责对晨苑小区、金桥园、陈家小园一期二期、城港新村局部、世纪园一期二期的日常管理,居民达4100户,建设和打造“平安社区”和“幸福社区”的压力不小。

“打造合格的社区微型消防站是硬件建设,硬件要硬;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增强消防安全观念是软件建设,软件不软。”高莉萍在现场进一步介绍,“为彻底消除一些居民在楼道内乱停乱放电动自行车、个别居民仍在飞线充电的恶习,我们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展开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一方面加强和任港派出所社区民警、任港街道综合执法局城管队员、物业公司保安人员、社区一线网格员的联合集中整治,确保形成对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等消防隐患的源头治理。”

五分钟灭火展现威力

“作为设置在居民身边、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微型消防站,它存在的现实意义有多大?实际运用的一些事例,充分展示了它所具备的防灾消灾威力。”5日下午,通城物业公司经理吴俊,在向记者一一介绍物业在社区设置的晨苑片区、城港片区、黎明片区五个点的微型消防站时,同时介绍了前不久发生的一起紧急处置突发火灾事件。

吴俊说,上个月的除夕之夜,值班的保安队长张军在举国欢庆、万家团圆之时,骑着电动自行车例行巡查到城港新村46幢居民楼附近;突然,他发现底楼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冒出了火光,同时有一股浓烟在夜幕下开始四散弥漫!发现不妙,张军立即通过对讲机紧急通知徐志均打开晨苑社区微型消防站的橱柜,迅速取出两个灭火器赶到出事地点!

面对院子里越来越大的起火点,张军、徐志均一人一个灭火器展开紧急扑救;很快,在两个灭火器喷出的泡沫全力压制下,仅花费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突发火灾就被成功扑灭。事故没有造成财产损失,更没有殃及左邻右舍……事后经分析判断,意外火情可能是有人乱扔烟蒂,结果引燃了住户堆放在院子里面的易燃物品。

“有了消防设备,我们每年还定期接受消防培训和演练,这样才能确保发生火灾险情时能正确使用。”世纪园二期小区保安队长邵福林也在执勤现场告诉记者,“社区微型服务站基本上都设置在保安岗亭内,负责日常维护管理的队员多则六七人、少则四五人,24小时全天候执勤;晚班人员会将巡查情况在换班时和白班人员交接,白班人员接续处理确保无缝对接。在小区巡逻时如果发现有居民将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在楼道内,第一次贴条提醒警示,第二次就拉到集中放置点;发现有居民线充电,第一次批评教育,第二次就剪断线路并予以相应的罚款。”

在记者实地走访多个社区后,了解到目前依托社区微型消防站这个“基本盘”,结合“监控设备锁定+保安人员巡查”技防和人防相结合模式已臻成熟,在基层构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市个别地区、个别社区的微型消防站,还存在着对居民宣传教育不到位、力量配备有欠缺、培训演练浮于形式等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