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春风和煦,暖阳斜斜地照在通州区余西古镇北街老旧的民房间,穿过屋前高耸的桂花树,透过朦朦胧胧的小窗,洒在北街崭新的水泥路上。
“去年年底以来,二甲镇及余西社区启动余西古镇修缮工作,龙街工字型步行巷修缮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古建筑解围消险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经过数月加紧施工,目前修缮工作初显成效。”二甲镇建设局工作人员彭飞表示,古镇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极具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做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政府所想,也是民心所盼。二甲镇将在合理的保护和修缮中,让余西古镇重获新生,再放新光彩。
“从我爷爷奶奶那辈儿开始算,我家在这儿已经住了5代了。余西古镇最宝贵、最难得的地方在于,一些标志性的遗址都保留着,比如龙街上的‘龙鳞’、北街的两个‘龙眼’,还有郁氏牌坊、孝子坊、朱理治故居、精进书院、朱晋元宅……”古镇退休职工曹承祖今年77岁,算是目前还住在古镇上的老人。说起幼时的古镇,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忆。“1958年以前,这里叫龙城,是经济、文化、交通交会的中心,当时的余西区政府就设在这里。我那时候还小,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多,哪儿哪儿都是人。那时候的古镇白墙青瓦、质朴低调。”
余西是一座有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廓设置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古镇内古建筑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拥有传统历史建筑近60处,传统文化深厚,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风貌保存较好,是通州地区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聚落。
近年来,针对古镇的实际情况,二甲镇以“尊重历史,还原真实;价值导向,应保应保;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保护性建设原则为导向开展古镇保护建设工作。相关部门赴周边古镇实地调研,学习古镇保护建设具体做法,借鉴成功经验,推进古镇保护性建设实施。彭飞介绍:“我们结合古镇当前的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制了《二甲镇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建设实施规划》,确定古镇保护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的阶段性目标。在此过程中,召集不同群体开展了多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这是余西古镇的主街,名为龙街,与北街、南街形成工字型,北街有‘龙眼’——两口古井,南街则是龙尾。”2日,由北向南穿行漫步在422米的窄窄龙街上,两侧或是斑驳的粉墙黛瓦,或是紧锁的深宅大院,脚下是刻着历史痕迹的“龙鳞”。“‘龙鳞’还都是千年来保存下的花岗岩碎石。此次修缮,我们尽量保留了龙街原始的痕迹和韵味。”
2023年11月,针对街面系统改造、巷道立面修复、苍溪广场建设(法治广场)、牌坊节点修缮等项目,二甲镇及余西社区启动余西古镇修缮工作。余西社区副主任曹汉忠介绍:“街面系统改造主要实施的是古镇龙街工字型步行巷修缮改造项目。龙街工字型步行巷由422米龙街、220米南街及450米北街组成。修复了龙街传统特色‘龙鳞’铺装,更新了580米污水管网,808米雨水管等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北街,目前尚有200余户居民住在这儿,路面翻新后解决了雨天积水问题,便利了他们出行。”
在曹承祖家的庭院里,有一口古井、一张老条石搭的凳子,庭院东南侧一棵桂树树冠张开,呼吸间仿佛闻到了清冽的桂花香气。“这是我家的祖宅,从民国后期建成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经历了几次修补、改造,都是在不改变原来风格、样貌的基础上进行的。”老人坦言:“古镇虽然配套设施简陋,生活没有城里方便,但是这里空气清新、周围环境安静,大家的生活节奏悠闲、安逸,年长的人还都愿意住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根。”
经过法治广场,碰见几名附近的居民在休闲散步。“这里原来是一块空地,种了些树木。政府把这里打造成了集法治教育、游园景观、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文化阵地。每到晚上,广场上都非常热闹,跳广场舞的、健身的、散步的,还有蹒跚学步的娃娃……”退休老医生顾鼎江感慨地说,古镇修缮,让他们的生活更便利、舒适了。
古镇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做到尊重历史遗存,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以“绣花”功夫进行保护性利用,关乎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2024年,围绕古镇特色单点建筑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建设,二甲镇计划实施蓝印花布文化中心重建、精进书院保护修缮、门楼遗址重建、龙眼井修缮保护等项目,尊重历史,还原真实,恢复古镇历史记忆。
“这块地原来是个老五金厂,占地约3.5亩,后来厂关了,厂房闲置,慢慢破旧成现在这样。”2日,站在原址大门处,入目只见残垣断壁,墙壁斑驳,从砖缝中生出了苔藓。彭飞介绍:“蓝印花布发源于二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二甲镇计划将这块场地重建成蓝印花布文化中心,作为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与手工作品的展示场地,将旅游体验与非遗传承培养结合起来,帮助人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传统文化在公众心中的认同感。项目预计可于今年年中启动。”
此外,2024年二甲镇还将重点推进精进书院保护修缮、门楼遗址重建、龙眼井修缮保护等项目,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独特的历史资源,进一步增强古镇的文化吸引力。
彭飞表示,古镇保护和修缮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根据《二甲镇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建设实施规划》,2023至2027年,二甲镇计划每年实施完成一批古镇保护性建设项目,通过几年的保护建设,使古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文物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历史风貌得以恢复,使古镇成为展示和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记者手记】
古镇焕新任重而道远
初到余西古镇,斑驳的墙面上长出了青苔,部分房屋空关,墙体倒塌,变成了一片废墟。从残垣断壁、门窗缝隙里,隐约能看见一条条蛛网。古街上冷冷清清,半天也难遇一个人。
古镇上的老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居住舒适性差,导致古镇留不住人,老宅里留守的多是老人。据二甲镇住建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余西古镇范围内在籍户近500户,但实际长期居住仅200多户。龙街工字型步行巷沿街居住人口近千人,其中南北向龙街沿街居住人口350余人。
如何能让古镇保护性开发恰到好处,并且不影响现有住户的生产生活,是摆在古镇保护和管理者面前一道难题。古镇保护修缮,首先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其次要注重继承传统、保持特色,“原汁原味”保护修缮,保留历史的厚重和古镇的灵魂,让古镇展现独特魅力;再次,要获得百姓的全力支持。
值得庆幸的是,余西古镇的大片古宅原样依然保留,开发潜力巨大。期待古镇保持历史文化特色,留住美好风景,让居于此、游于此的人畅享美好生活。
徐爱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