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成了“明星”导师 南通市急救技能培训基地“公益订单”火爆 | 南通发布

去年3月,南通市急救技能培训基地在市急救中心建成。一年来,该基地为全市各急救分站的从业人员、广大企事业单位职工、大中小学生等免费培训急救技能两千余人次,营造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浓烈氛围。

急救医生走上三尺讲台

“一周的培训让我受益终生。导师授课非常专业,无论是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还是医患沟通,我都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3月11日,如皋市急救中心的85后急救医生环新新这样说。

环新新印象最深的导师是市急救中心为数不多的急救女医生、副主任医师顾莉。“在培训基地启用前,我拿到了美国心脏学会(AHA)授予的基础生命支持(BLS)导师证。”顾莉坦言,所有的培训课程都是她和同事们牺牲休息时间完成的。“国内院前急救没有统一的教材,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结合长期急救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及工作经验,精心制作了一整套贴合院前急救实践需要的教学PPT。”顾莉说,正式开课前,她和同事们会反复试讲、互相“挑刺”,多次“磨课”,旨在将标准化的急救操作知识和技能用生动直观的语言讲授给学员。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BLS课程培训的核心内容。“心肺复苏看起来很简单,但每个要点操作到位并不容易。比如,胸部按压的定位要准,不能出现移位;按压的频率要确保大于100次/分,否则就是无效按压;既要有一定的按压深度,又不能力度太重,否则会造成二次伤害...... ”顾莉介绍,参加培训的院前急救从业人员,不仅包括全市各分站的急救医护人员,还包括驾驶员、担架员等,他们没有医学背景,讲解过程要更细致。

基地还将“医患沟通技巧”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进行培训。“院前急救的工作场所大多在户外,经常有围观群众,现场各种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顾莉表示,急救医生对现场的把控能力非常关键,在为患者检查、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患者的病情和对症治疗的方向及时告知患者家属,让他们心中有数。此外,120接诊的多数是老年人,急救医护人员要学会“共情”,“如果老人抓住你的手,你不能甩开,还要轻声安慰。”她强调,现场沟通、处置要有章法,才能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在市急救中心,像顾莉这样医教融合的“明星”导师共有6人,他们个个业务精湛,能说会道,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凭实力在学员中频频“圈粉”。“今年我们还将参加美国心脏学会的高级生命支持(ACLS)导师考核,再次升级院前急救的培训能力。”顾莉说。

多样化课堂普及公众急救技能

3月4日,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走进南通公交火车站停车场,为这里的公交车驾驶员开展了一场以“学习雷锋 ‘救’在身边”为主题的急救知识培训。

日常工作中,公交车驾驶员往往会遇到驾乘人员突发疾病、交通事故等紧急情况。活动现场,急救医师们为公交驾驶员讲解了心肺复苏、AED使用、解除气道异物、卒中等常见急救方法并现场指导操作。驾驶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出手救人更有“底气”了。

“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公众急救技能公益培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市急救中心科教科科长印建军介绍,2023年以来,该中心依托急救技能培训基地,共开展公益培训20余场,培训社会公众近2000人次。

针对行业的不同特性,基地导师们还因地制宜,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急救科普培训。“比如,对于市公安局水警支队的培训,我们重点聚焦溺水后的急救技能,并在全市水域综合执法基地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对于消防官兵的培训,我们则重点放在了烧伤后的急救知识和如何正确搬运上。”印建军说。

在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培训中,导师们更加注重实用性,“比如,在实景教学中,我们会教大家运用桌角、椅背等顶住上腹部,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解除窒息;如果在户外突发骨折,没有专业医用夹板,则可以就地取材,用树枝、扫帚柄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如果手边没有纱布、绑带,也可以用干净的衣服进行出血包扎......”印建军说,这些生活中的“急救窍门”通过现场演示后,很受公众欢迎。

“除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学生外,全职妈妈等居家人群更加需要学习急救技能。”印建军透露,下一步,该中心还计划开放市民预约,在达到一定报名人数后,定期开设面向普通市民的急救科普公益班,让更多人懂急救、会急救。

科普讲堂“订单”持续火爆

3月11日中午,市急救中心90后急救医生谷裕利用休息时间,在急救技能培训基地“苦练”气管插管技术。

“只要不值班,一有空,我们就会在培训室里练习各种急救操作。”谷裕说,急救医生必须要当“万金油”,无论是止血包扎、穿刺,还是气道管理、心肺复苏等,操作都必须精准娴熟。

目前,基地已完成急救从业人员培训数百人。随着市区更多急救分站的建立,院前急救培训仍需常抓不懈。“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将成为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加强急救网络分站管理,提升抢救成功率的有效途径。”市急救中心主任陈普建介绍,目前,基地配备理论教室、止血包扎室、模拟抢救室、穿刺护理室、气道管理室及现场急救模拟和固定搬运训练区等,能最大程度贴合院前急救人员技能培训的需要。不久前,基地还专门引进了一台人工心肺机,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人工肺”相关急救操作要领,未来市急救中心有望实现车载ECMO支持下的现场急救+转运。

2022年5月1日,《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卫生健康部门、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应当开展急救培训,宣传普及急救知识,增强公众参与院前医疗急救的意识和能力。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和特点,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急救培训。”

在通城,越来越多的单位、个人都意识到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重要性。2024年新春伊始,市急救技能培训基地已接到周边多家学校、社区预约急救科普讲堂的“订单”。陈普建表示,未来,中心将继续在公众急救科普之路上持续发力,让基地真正成为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