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研究院一份研究报告透露,目前我国5岁至12岁的儿童约为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然而,一些潜在风险也引起人们关注。13日,南通报业集团记者就此展开专访——
0
1“我家儿子今年10岁,在市区一所小学读三年级。为掌握孩子的行踪、确保小家伙的人身安全,年前我也给他买了一款儿童智能手表。”家住南通开发区新星苑的陈丽向记者介绍,“年后的一天,我突然发现支付宝多了一笔消费记录,我在查询账单后才了解到,是儿子用我的手机扫码,在一款智能儿童手表游戏App上进行了充值,导致400多元的账单产生。我平时就反对孩子背着我玩游戏,没想到他竟然瞒着我自作主张偷偷充值。与客服人员联系后,他们答应退款,可是,到现在这事儿还没有处理完……”
记者了解到,陈丽遭遇的郁闷之事并不鲜见,我市不少孩子的父母也曾经遇到过。
“女儿趁我不注意,使用儿童智能手表上的应用软件功能,安装了一款收费的孩子玩的App,运营方在儿童智能手表里的支付宝扣除了几百元钱,与我绑定的信用卡显示还款记录后,我才知道丫头私自花了这笔钱。事后,我虽然没有责怪她,但吸取教训解除了信用卡绑定,限制了女儿类似的消费。”在一家企业工作的何洋洋,也向记者介绍了9岁女儿在她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的相关操作。
“喜马拉雅儿童会员”“只只学园”“梦想庄园”“兜兜龙同步学”等App,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所在。在家长们看来,这些通过儿童智能手表就可以下载的App,往往是运营方为孩子挖的“坑”。
更让家长担忧的是,诱导孩子消费涉及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有可能造成隐私的泄露,让人担心信息安全问题。
一些市民介绍,儿童智能手表中的一些恶意软件在安装后,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获得定位、通讯录、麦克风、摄像头等多种敏感权限,从而获取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录音等个人隐私信息。如此泄露用户隐私,家长怎么可能放心呢?
“儿童智能手表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方方面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也是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因此,对于家长们反映的消费陷阱和隐私安全隐患等问题,我们认为其实没有必要过于担心。”13日下午,记者赶到位于崇川区南大街的苏宁易购儿童智能手表“小天才”专柜采访时,两名小伙子一边宣传产品性能,一边向前来探访的我们介绍。
现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小天才”儿童智能手表为例,柜面展示的分别有Z8、Z7S、Z6S、D3、D2A等多个机型,价格从七八百元到两千元不等,摄像头像素高的达800万像素、低的为200万像素,具有健康监测、安全守护、定位、趣味运动的功能,同时还兼具分体双摄、楼层定位、超长续航、游泳级防水、视频通话等一系列性能。
确实,正如店家所介绍的,如今的儿童智能手表随着升级迭代,已经实现了实时定位、高清双摄人脸识别、视频通话、移动支付、上网冲浪等不同于最初的简单定位功能,硬件更强大、功能更贴心。当孩子在上学、外出的时候,家长们既可随时随地与孩子沟通并了解其行踪,孩子也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进行通话、支付、获取时间等信息。但是,市场上各种儿童智能手表种类繁多,家长们担心的一些隐患问题,又该如何看待和面对呢?
“以‘小天才’为例,这款儿童智能手表确实装有支付宝这一支付软件。但是,只要家长不往支付宝里充值就没有任何问题,孩子也无法进行任何消费活动。所以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们的父母自身。只要管住了资金源头,后面的所有问题都不存在,更不可能发生家长们担心的对孩子们的诱导性消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至于家长们担心的孩子隐私信息泄露问题,在我们看来也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另一家华为智能儿童手表专卖店,一位女营业员指着刚上市的新款产品告诉记者,“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防隐私泄露问题,上市的产品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设置了‘防火墙’。”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拥有实时定位、视频通话等功能的智能手表正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选择。
中国产业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介绍,目前我国5岁至12岁的儿童约为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也就是说,3个孩子中就有1个拥有智能手表。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家长注意到,儿童智能手表出现功能冗余、诱导消费、侵犯隐私等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守护儿童“手腕上的安全”,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
“在一些投诉平台上,针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相关投诉中,其中不少与诱导消费有关。”13日,我市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内其他一些城市,还出现过儿童智能手表发生自燃这样的意外事件,主要是因为个别无良厂家为节约成本,不顾安全,采用劣质材料及制造不合格的锂电池所致,此外,由于设计不合理,锂电池发生短路或过度充电现象,都有可能引发此类事故。”
专业人士表示,针对儿童智能手表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动防范很有必要。那么,在为儿童选购和帮助孩子使用智能手表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父母在为孩子购买儿童智能手表的时候,为防止第三方软件‘随意’扣费,建议家长确认微信、支付宝等是否开启免密支付。应关闭的要及时关闭。对于一些儿童容易沉迷的应用,如交友功能、应用内付费、内容发送功能等可能涉及个人敏感信息或敏感内容的操作,要主动屏蔽或限制使用。”业内人士提醒广大市民朋友,“不建议家长给孩子买功能太多的电话手表,要买必须通过正规渠道,以防质量不过关及售后困难等问题的出现。在购买时,还要查看质检报告、检验合格证书,包装必须印有3C标志。”
记者在采访中同时了解到,由CCIA数据安全委员会组织委员单位编制的联盟技术规范《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已于本月11日起正式实施。该指南提供了儿童智能手表在个人信息处理和权利保障、儿童个人信息安全、默认隐私和保护、监护人控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全、网络信息内容安全、新技术新应用安全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