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Open AI发布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爆火,网络上掀起一股“掘金热潮”,AI付费课程成了一门热门赚钱的生意。然而,有市民注意到其间套路多多,有关专家提醒市民。
AI卖课有人追捧有人吐槽
“对于AI卖课,我觉得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消费者。第一批出现的所谓‘老师’,打的是信息差,能挣到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14日下午,对AI售卖课程颇感兴趣的市民郭先生对AI卖课一事,直言不讳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自己也买了‘一舟一课’等AI付费课程,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实现自主学习,并一直保持对这一渠道的个人关注。”
在郭先生看来,他是始终保持着对AI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时代新风口强烈兴趣的人,所以,他觉得付费买课程的钱,花得很值。
那么,AI售课到底卖些啥?记者通过百度搜索,一键输入关键词“AI卖课卖的是什么?”很快,记者检索到“海豚知道”“专属知识店铺”“达内教育”“慕课网”等“卖课网站”。
其中,“达内教育”在页面上标注自己专注“IT职业教育21年”,记者在跳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教哪些课?收费标准是多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客服“秒回”:“您微信多少呢?我给你发送一份详细的课程介绍,有学习内容和免费视频教程,学习技巧,资费表等,您先简单了解一下吧……”与之同时,客服提供了一位“李老师”的电话号码、微信、QQ号,并询问记者有没有考虑好学习哪个专业,同时透露老师会详细介绍专业课程。
客服同时告诉记者:“男生的话,比较推荐java大数据、Python等,女生的话,比较适合影视后期,运营、设计等。费用是按课程模块和课时计算的,AI课程的话一个课时在30至40元。”
然而,有消费者反映购买相关课程后发现一些课程“掺水”,譬如:教你怎么用AI来做Excel表,不仅课程时间短,而且内容都很基础,甚至刷一些短视频就可刷到类似的内容。
记者采访表明,站在风口上的AI卖课,的确受到不少市民追捧;但是,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也有市民反映AI付费课程也暗藏消费陷阱,盲目参与会掉进坑里。
让你焦虑一不小心就掉坑
有人在网上戏言:在国外,有最先进的AI技术;在国内,我们有最先进的AI卖课技术,搞钱,我们是认真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不是网络上逗乐的段子,这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首先科普了一下什么是Sora?简单地说,就是美国科技巨头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文生视频的模型,通过Sora输入一段描述,就能自动生成一段最长60秒的视频,对比此前的文生视频工具,Sora生成的视频更加逼真和符合现实。
OpenAI使用Sora生成的一个视频,你根本无法分辨视频是自动生成的还是现实拍摄的,模糊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边界。你甚至可用几秒钟使用Sora生成一部堪比好莱坞大片的电影!如此,你愿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顶着诸多令人艳羡头衔的男人出现了,他以‘AI是时代的潮流和风口,适应时代发展’为由,鼓励你下单买课,评论区更是一片极尽赞美之声,这种焦虑感多么冲击人心,小白们还能管住手吗?”一位网友介绍,“课程简介也极有煽动性:AI思维已成一种必备能力,你只有了解和学习AI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使用人群可以是家长、学生、职场人、企业老板、自由职业者,或者你想兼职搞副业甚至创业……”
于是,一些职场追求自我提升的人士,不知不觉中就陷入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焦虑”。
“名校博士教你能听懂的人工智能课”“零基础零门槛”“别担心学不会”……最是广告动人心,有消费者线上花费199元购买了李一舟的AI视频课程,付款后却发现货不对板。一些课程中,有的单节课程时长只有10分钟左右,最短的仅有2分钟,课程内容侧重科普,不仅与广告宣传相差甚远,还时常诱导学员升级到近两千元的高阶课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事件在我市一些热衷购买AI付费课程的市民的经历中,亦不鲜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Sora还未正式开放,卖课的已经赚疯了!在种种套路之下,特别是希望抓住新风口、害怕被技术演进取代的年轻人,不知不觉中被割了“韭菜”。
制造噱头卖课程不能违法
一个学美术的教人家AI课程,滑稽吗?可是,人家在不知不觉中,3年间已捞金过亿!这就是网络上通过AI卖课赚得盆满钵满的清华美院博士李一舟。
但是,这场众人瞩目的“大戏”,也让原本“励志”的故事按下了一个“暂停键”:2月22日,靠直播售卖AI课程获得巨额收入的自媒体博主“李一舟”,其用于售卖AI课程的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课”,由于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暂停服务,相关课程下架。
有专业人士指出,这背后是国家对AI付费课程所涉及诸多乱象出手规范的明确信号。
“低价引流营销策略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违法违规,更不能打擦边球。”我市一位知名律师向记者介绍,“必须提醒的是,如果售课方以低价噱头卖出课程却不能够保证其质量,也不符合宣传内容,则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构成价格欺诈与虚假宣传,或将面临行政处罚。”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律师认为,“一旦有证据能证明‘一舟智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将其他创作者的AI绘图模型擅自用于商业用途,那么,可能就涉嫌侵犯相关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AI课程在没有先行声明告知的情况下,在课程内容中植入广告已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并且,针对不少学员反映的课程“注水”“缩水”问题,律师指出经营者与网课购买者之间存在合同关系,提供教育管理本就是课程的附随服务。对于这种教学内容未履约且缺少售后与教学服务的行为,也属违约,消费者可要求经营者按约承担责任。如果经营者相关行为构成欺诈,根据法律规定,消费者甚至有权要求三倍赔偿。
那么,如何避免被AI卖课“割韭菜”呢?
“消费者应当在购买付费内容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关注课程内容、费用金额、退费条件等核心条款,出现争议时,做好交易证据的采集与保存。”一位业内人士通过本报提醒市民,“建议消费者避免盲从,详细了解机构及平台的声誉、口碑、师资,关注课程具体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流程及售后支持,并保留与客服的咨询沟通记录,以便发生纠纷后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