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 建构班级课程 实施“户外教育” | 南通发布

2024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继续探索德体美劳“户外教育”模式,增加学生户外身心活动时间。南通市崇川小学“班本课程促进儿童发展的案例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开发实施“户外教育”班本课程,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促进五育融通,助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本期刊发她们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案例

让田野的风吹进孩子的心田

大自然是一本神奇的大书,它不受空间的限制,四季交替中孕育万千生命。一朵春天里初绽的桃花,一只藏匿于草丛的蝈蝈,一片飘落在路牙的树叶,一阵吹皱湖水的风,都能唤醒儿童对美的感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秋天,我便带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田野,把身心交给广袤神奇的天地。

教材是孩子接触多元世界的途径之一,透过文字看世界,美更加具象,也更加直观。以二年级上册的儿童诗《田家四季歌》为例,这首反映一年农事活动的儿歌,仅仅四幅插图,八个短句,就将农民眼中草长莺飞的春,辛勤忙碌的夏,金色丰收的秋,轻松满足的冬展现在孩子的眼前。

在学习秋天农事活动一段时,孩子们的疑问集中在“稻上场”一词。何为“稻上场”?这对从小生活在城市,缺乏农耕经验的孩子来说实属陌生。为了打通现实生活的壁垒,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课堂中,我结合图片、视频,展示了农家晒谷子的场景。经过孩子们的研讨,他们得出结论:“稻上场”就是把谷子晒到场院中。

我因势利导:“稻上场”要经历哪些农事活动呢?此时,出示农家劳作的场面,补白学生生活经验,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稻上场之前还得经历收割、脱粒、晒谷这么多工序。“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成熟的谷子有像黄金一样的颜色,多美啊!它还像黄金一样宝贵,凝结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多妙哇!

课毕,孩子们意犹未尽,一连问了我好几天:什么时候秋游?能不能看到成熟的稻子?正巧,这学期的秋游地点在农业公园,那里正有一片孩子们心心念念的稻田。为了能完美实现他们的愿望,秋游前,我实地考察,综合公园里可以提供的研学项目,比较每条路线的优缺点,为孩子们走进田野做足了准备。在前往稻田前,我们还了解了“一粒米”的一生,认识了稻米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各类农具。对于稻子,孩子们越来越熟悉,心儿也被稻田牵得紧紧的。

割稻打谷,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活动。但由于时间、工具的限制,我们无法让所有孩子完整地体验稻子从收割到脱粒的全过程,只能给他们分组,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体验到其中一个环节。因为体验的局限,孩子们很难全身心沉浸整个过程。为了使体验更加完整,大家能充分投入,我把目光投向了那条通往稻田的小路。

进入稻田前需要经过一条很长很长的田边小路,有趣的是,明知稻田就在前方,却一时无法越过片片菜地清楚地看到它。越是看不着,心儿越是痒,这细微的感受,常会被孩子们忽略。也正因为它鲜被提起,才显得弥足珍贵。从踏上小路开始,我便让孩子们“关闭”嘴巴,“放轻”脚步,“打开”耳朵与眼睛,去听穿过田园的风,去想那一时未见真容的田,去留意稻田是如何一点点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这条小路吊足了他们的胃口,直到看见稻田,他们惊呼:“这黄色怎么这么淡?”“难道是稻子没有熟?”“怎么跟课文里写的不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自然观察与前置阅读的落差,在他们心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连串的新发现,让他们开始留心那些平常容易忽视的感受:

“‘沙沙沙,沙沙沙’,风把稻子吹得唱起了歌,我们却看不清它。远远望去,只觉得田地像盖上了黄绿色的被子。”

“我拿起一把银光闪闪,弯弯的镰刀,它比我想象的要轻得多。虽然轻,但那尖尖的锯齿,让我还是不敢随便乱挥。”

“于子博弯着腰,手拿扁木棍,卖力地敲打着,谷粒就这样蹦跶出来了。这也太神奇了,为什么我分在打谷组啊!”

“稻子像坐在蹦蹦床上似的,上下翻飞。我既兴奋,又害怕,眼睛只留了一条缝,生怕它跑到我的眼睛里。”

尊重儿童的第一感受,引导儿童真实表达,才能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别样的感受。自然无疑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它能激发孩子的想象,放大孩子的感知。释放天马行空的想象,便具备与美对话的能力。

离开稻田时,当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吟诵起“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就知道,自然的风已然吹进他们的心田,书本上的文字在他们心里,开始变得可触、可感,成长正在悄然发生……

·张天钰·


秋天的果园 儿童的乐园

十月,校园里“秋天的果园”活动如火如荼,孩子们认识水果,学唱水果儿歌,绘画水果娃娃。但我总觉得,比起在校园里创设一个果园的情境,带孩子们走进真实的果园也许会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一个周末,我带领一年级的小朋友和家长朋友们走进了猕猴桃种植基地,一起“沉浸式”享受秋日的美好,探索充满趣味的采摘过程,收获劳动的喜悦。

活动前一周,家委会提前到果园踩点,为孩子们带回了一筐猕猴桃。小朋友们一见到那毛茸茸的猕猴桃,便充满了了解它的热情。我把红心猕猴桃的特点和挑选的方法一一向他们介绍。

终于到了周末,小朋友们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和我一起来到果园。一走进园子,枝头的猕猴桃挂得满满当当,在雨水的滋养和枝叶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新鲜,那么诱人。

他们牢牢记住了课上学到的本领,瞅准目标,踮起脚尖,伸出手臂,跳着,玩着,摘着……放在鼻子前闻一闻,确定没有熟过头而发酸的味道,才放心地把它放到自己的篮子里。

有的小朋友,半个多小时,只采摘了几颗猕猴桃。但介绍着篮子中仅有的果实,他们雀跃极了——“快看,我的这个猕猴桃最特别,它长了两个脑袋,看起来像一颗爱心!”“我采这颗是因为我看到它在枝头快要垂下来了,说明它很重哦。”……活动结束时,小黄提了满满两大篮子猕猴桃,兴冲冲地告诉我,他恨不得把看到的每一个果子都摘下来了,直到篮子装不下、手也提不动,才和妈妈走回来。因为他想把采来的猕猴桃分给下午要来家里玩的姨妈们,想和她们一起分享劳动的收获。

受到小朋友们的感染,我和家长们也满心欢喜地采摘起来。当我们把果实也放进小朋友的篮子里时,我们的心也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

沉甸甸的果实被带回家,小朋友们和家人一起分享。刚刚摘下的硬猕猴桃还没到最佳赏味期,有点甜,也有点酸酸涩涩的。虽然,想要它们变得美味,还需要给这些果子注入“时间”和“耐心”的魔力,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在第二周的观察说话课上用充满童趣的语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最初,他们只是回忆着猕猴桃的样子和味道。俊垚说:“猕猴桃远远看上去像挂在树上的大铃铛,又像是挤在一起的小土豆。摘下来以后摸上去硬邦邦的,表皮是褐色的,上面还有一些短短的毛。切开猕猴桃,吃起来特别酸,不过可能是自己摘的缘故,我把妈妈分给我的两块都吃完了。”

我忍不住提问:“自己摘来的果子果然不一样,在采猕猴桃的时候,你们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于是,孩子们用语言把思绪拉回了果园。“我想摘哪棵树就摘哪棵树,想摘哪颗猕猴桃就摘哪颗猕猴桃,果园里自由极了!而且跟同学们在一起,感觉特别有趣。”“我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摘的,我摘每一颗猕猴桃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摘到烂果子,我觉得自己真能干。”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行为,同一个活动中,孩子们在表达中抒发着不同的喜悦。

还有一位细腻的孩子回忆着画面,描述起在枝头看到的一朵蒲公英。“当时,我觉得蒲公英就像一个热气球,轻轻地落在了藤蔓上,太美了。”果然,大自然中处处是美的身影,只有亲身经历,细细观察,才会有这样美妙的体会。

孩子们回家后把课上交流的话语讲述给爸爸妈妈听。听着孩子们的表达,家长朋友们也深深被打动,自发地在班群里分享起自己的感受来。小棋妈妈写道:“能和儿子一起在秋日参加班级启航行动,真幸运。抛开成年人的烦恼,和儿子一起在果园里撒欢,参与感、幸福感油然而生。看着满园的果子,心情也变得明媚温暖,内心也更加透彻明亮。繁花锦簇,硕果累累需要过程,孩子的成长亦如此,我们都要努力,但是不用太着急。一起加油!”是啊,走进自然,就好像重返童年,每个人都找回了一份纯真与热爱。

没想到,一次走进果园的活动,从策划到实施,能调动起全班所有学生和家长的热情。从找合适的果园,到踩点和准备,再到开展活动,大家群策群力,给孩子留下了一次难忘的经历。经过这次活动,许多家长增进了友谊,还认识了自己孩子的好朋友,更加理解老师了。

秋天,是一个藏有许多秘密的季节。秋天的果园,让儿童在劳动中无限释放着自己的天性,不断提升着探究与审美的能力,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为儿童的乐园!

·褚妍·


小虫迁居记

各式各样的虫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毫不起眼,往往被人随意踩在脚下。

在孩子们阅读朱嬴椿的《虫子间》后,他们对这些微小的生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朝生暮死却有着绚烂生命的蜉蝣,狭路相逢的小蜘蛛与小尺蠖,戴着白色围脖御寒的西瓜虫……原来虫子的世界是如此的奇妙!

“养一些虫子,观察吧!”

这个提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赞同。带上捕虫网、放大镜、手电筒……我们向着半荒芜的小菜园出发了。寻虫的过程,也考验着孩子们的耐心,锻炼着他们的动手能力。他们认真翻找着,不放过任何一片叶子,甚至“掘地三尺”抓到了各式各样的小虫:七星瓢虫、蠼螋、尺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这一片开放的、美的情境中,孩子们“情动而辞发”:

我发现一个红色的身影出现,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往下挖。没一会儿,一条红色的千足虫就被我挖了出来。我赶忙把它装进罐子里。这条千足虫全身披着火红的铠甲,身下的小脚密密麻麻,头顶的触须一摇一摆,仿佛在向我炫耀自己的强大……周文韬

虫子融入孩子的生活,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是否也能与小虫共情呢?捉虫后,孩子们查阅资料,根据虫子的习性,为它做了“新家”。养西瓜虫的小周,将泥土喷湿,放上即将腐烂的树叶,放在家中的阴凉处;养蜘蛛的小徐,将蜘蛛的“家门”开了一个小洞,发现居然也有“美餐”自投罗网;养了三只昆虫的小成,将一个盒子装上泥土,用隔板分成三个小“房间”,根据不同昆虫的特点,布置它们的新“家”……考虑细心周到,就是希望给小虫一个舒适的“家”。在长时间的凝眸观察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随之丰富起来,不知不觉中与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产生了情感的联结。

但这真的是小虫想要的吗?孩子的观察早已有了答案:

我慢慢地打开盖子,把千足虫倒进“新家”,它在“家”里滚了一圈,然后趴在了地上,过了一会,它才摆起小脚,参观起自己的“新家”。可它似乎并不为拥有一个“新家”而高兴,却整天想着“越狱”。孟万成

两天后的班会课,孩子们介绍自己布置的虫子的家和养虫心得:“我的西瓜虫死了!”“我的螳螂也是!”“刚带回家第一天就没了。”“我觉得可能它不喜欢我们给它做的新家,也许它还是适应原来的环境。”小陆突然插话道,“我读了《虫子间》,朱老师是把小虫当邻居的!”“我想还是把小虫们放回自己的家吧!”逝去的生命无法挽救,但仍有很多小虫在小小的瓶罐里奄奄一息,再渺小的小虫也是生命啊!

班会课后,我们来到当初捉虫的地方,孩子们小心翼翼打开瓶盖,将瓶里的虫子倒出,让它们回归自然。“老师,我的西瓜虫好像还对我恋恋不舍呢!它走了两步还回头看了我一眼嘞!”小周激动极了!其实在放生之前,我很担心:会有人不舍得把小虫放走吗?会有人偷偷藏一个再带回家吗?会有人再捉虫子吗?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对着小虫说着依依惜别的悄悄话,看着小蜗牛一步一步爬向高处后自豪的眼神,发现虫子不肯出罐子着急的样子……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虫子们终于“回家”了,我可真替它们高兴,它们现在可以在土地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它们就像饱经风霜的老鹰,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王奕成

养虫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对虫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如何写作,如何遣词造句,更应与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学习的机器。

一周后,一群孩子突然大喊着跑进教室:“老师,有一只好漂亮的蝴蝶!”

我闻声赶去,却不见蝴蝶的身影。小周突然拉住我,说:“刚刚它停在我的手上一动也不动。小明轻轻一吹,它就飞走啦!”原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孩子们已经对弱小的生命,有了怜爱之心。这“轻轻一吹”是对蝴蝶的爱护,更是给它以自由。

“蝴蝶在这儿!”一群孩子围在树下,静静地看着,阳光透过树的缝隙,落在他们快乐的面庞上。

·丁婧·


视点

优化班级生活 实施户外教育

吴海丽

天地大课堂,以世界为课本……诸如此类的表述,耳熟能详,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传递一种主张,宣示一种价值:课堂,要聆听窗外的声音;育人,要拓宽教育的空间。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立足学科,沟通课堂内外,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以精选、利用,实施户外教育,融通各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户外的开放性、广阔性、生动性,都为更好教育的展开提供了舞台。教育诞生于户外,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见诸文字,多有对自然教育的重视。孔子讲学于杏坛之下,想必是沐浴着户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至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既是学生的理想,也是他的向往。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践行人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实现活泼泼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所有这些,都启迪着我们,优化学生的每日在校生活,构建室内、户外协同,课内、课外结合,学习、闲暇互促,知情意行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的班级教育教学样态。

优化时间配置

儿童的一日在校生活,时间并不短暂,通过优化配置,使室内外的学习时长、课程内容等要素构成更加匹配与科学,是教师需要精心构划的。在班级教育教学中,我有如下的做法。

倡导课间户外休憩。 在室内学习了整堂课以后,课间把学生们引导到室外,及时上好厕所之外,倡导开展低运动量的庭院观察、远眺蓝天、师生同学间的交流等活动,让儿童的眼睛、大脑、肌肉运动等得到调节。与此同时,做好教室的开窗通风,这一点尤其在冬季最为紧要,具有卫生学的重要意义。

开展午餐后校园漫步。用完午餐,在从食堂回教室的途中,视天气情况,绕道操场、校园里的庭院等处,或引导观察树上的新芽,或躺在塑胶跑道上享受日光浴,或到水池边欣赏往来翕忽的游鱼……消食的同时,增加儿童的户外生活体验。然后回教室阅读、午休。

上好室外文体课。只要天气状况允许,就坚持在室外上文体课。儿童是极喜欢户外活动的,文体课更是他们的最爱。在评估活动安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庭院课本剧表演、“斗鸡”绿茵场、“闻香识校园”等活动,都曾在我们班上演。孩子们沉浸其中,乐不可支。

优化课程内容

户外教育,呈现出“玩中学”的特点,其根本还在于夯实学科素养,使儿童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在语文教学方面,我致力于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小学语文“观察·阅读·表达”一体化教学,结合建构行走的语文课堂,做好户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内外结合,课堂教学向户外延伸。用好教材,并拓展开去,是“观察·阅读·表达”一体化教学的常态。学习了教材中作家金波的课文,为了强化对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充分感受,我们把教学向书本、户外延伸。拓展阅读金波的《想念红叶林》《会唱歌的小窗口》《春风带我去散步》,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自然这本大书。孩子们阅读金波《发现是一种快乐》的时候,恰逢学校池塘里的睡莲开了,我引导学生分步骤对应阅读内容连续四天观察睡莲,指导他们随时记录新发现。打通课内外,在广泛的联系融通中丰富学习内涵。

把握契机,实施户外现场作文教学。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小学阶段的儿童户外现场作文教学不可或缺,我特别注重系统化利用好校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学校的庭院有珠媚园、梓萱园、烨彩园等园子,或巧设亭台池榭,或遍植花卉林木,或模拟农家小园,四季景不同,堪称身边最好的自然之书,是带领孩子们亲近自然、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语言、感受美创造美的智慧源泉。如学校珠媚园的院落里藏着一株绿梅,它的花是白色的,却有着绿绿的花萼和青绿的小枝。春天里,我带着学生来到梅树下,引导他们轻抚嫩绿光滑的新枝,仔细瞧瞧,当他们亲眼看到花萼隐隐发绿的时候,惊异于眼前的发现与长久以来视其为“白梅”的误认,也激发了他们细细探究的热情,于是,我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赏花,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先让他们退后几步,看整棵树的全貌;再后退到离绿梅六七米的一个高台上,从高处看园子里的全景。他们立即有了新发现。接着我又引导他们在黑瓦白墙的女儿墙背景中审视这棵绿梅,他们在比较和鉴赏中发现了这绿梅园布局的匠心。然后我引导他们想象开去,“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株绿梅和不远处的那棵红梅会说些什么呢?”瞬间又点燃孩子们创造的火花……类似的户外现场作文教学,我们每个季节都有,有时我们还会到野外去,这些都成为班级课程以美启智的生动注脚。

户外教育之所以受到儿童的垂青,有其顺应成长规律和促进素质发展的根源性因素。作为班级生活的户外教育,其实质在于沟通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协同发挥好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亲历中,全方位畅通感官通道,全息感知,全程体验,在此身心灵打开的过程中,理智、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得到锻炼,主体因而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