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皋第一中专作品《乡村振兴——母校伴我行》成功入选。该视频讲述如皋第一中专毕业生沈烽毕业后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主动挖掘沈桥村自身特色资源,以种植黄芽菜为突破口,通过镇村两级努力,“沈桥村黄芽菜”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故事。
如皋第一中专是我市唯一建在乡镇的职业学校。目前,学校有近5000名学生,来自如皋市下辖的十个乡镇。作为一所立足于乡镇的职业学校,该校以“改变两代人,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方面开展了探索。
改变家乡根植于心
安定村,位于如皋市区南侧,花木产业遍布该村各地。2008年就成为首批南通市聘大学生村官的杨小红,现任该村党总支副书记。而她,也是如皋第一中专毕业生。
“当时在如皋第一中专,很多想法很破碎,很理想。但有一点,就是知道要学习知识来改变家乡。”杨小红回忆说。
进入新世纪,如何让传统的花木产业焕发新春,成了安定村每个党员的“灵魂之问”。在支部分工中分管党建的杨小红,更是积极带领优秀的年轻党员,做网页,做直播,带动苗木销售,积极提高流量。
如何在安定村内“破题”,安定村党总支看上了村里农民的自家庭院。村妇联执委、老党员徐福梅带头将自家庭院进行提档升级,打造集花木盆景生产、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田园观光微阵地。不多时间,还真有了效果。
杨小红说:“一见有效,村党总支就积极引导村民利用自家庭院探索发展‘庭院经济’,同时邀请如皋第一中专等专业机构、专家,深入示范户家中,引入田间课堂,宣传讲解庭院经济产业增收项目及相关政策,结合农户实际,鼓励村民开发适合自己的‘庭院经济’。”
目前,“农家乐”“采摘园”“直播带货”等功能各异的小庭院已经成为安定村一大特色。
如皋第一中专校长陈军说:“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如皋人,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农村之广、大有可为’。”
不断培训与时俱进
如皋人刘小飞是一名微盆景从业人员,在这一行摸爬滚打已经14年。“我们祖辈就是做盆景,所以对这个行业不仅有感情,也知道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盆景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全国微盆景市场除了以如皋花木大世界为代表的我市微盆景产业群外,成都、昆明、广州等地的微盆景市场也热火异常。新时代下年轻人对于健康、时尚的微盆景的喜爱,也让这个行业快速发展。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时刻关注市场风向,关注新理念、新业态,甚至关注最前沿的营销手段、思想,已经成为刘小飞的日常。“虽然已经告别学校多年,但是我们还会经常回到学校,开展一些行业性的短期培训。”
早在数年前,如皋第一中专就利用自身园艺专业的优势,专门设立短期培训的场所,为和刘小飞一样的微盆景从业人员,送去新技术、新理念和新信息。
“在盆景行业处于头部位置,就需要不断学习。复杂的盆景素材、工艺,时尚设计、造型,制作盆景的技术、手艺等,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刚刚在2023年参加培训的刘小飞坦言:“如皋第一中专的各种培训,提高了我对盆景的欣赏、对盆景行业的发展、认知。现在我的产品更加精细,更适合市场,也更好卖了。”
扛起乡村振兴之责
“培养下一代、培训上一代、改变原生态。”这是如皋第一中专办学的目标和方向。
陈军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职业学校助力乡村振兴主要对接的是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目前,该校以如皋斯堪尼亚等项目设立的订单班已经成为主流,某企业甚至将一条生产线交由该校学生、教师运作。学生学成后,集体毕业集体就业。“学校立足‘本土招生、本土培养、本土就业’理念,建设有数控等校企产业学院,让这些学生成为个人创业、乡村带头人和企业骨干,实现原生家庭的跃进。”
20日,在如皋第一中专大明校区,讲师吴银林讲述创业课程《新时代创业新趋势》。 “如何寻找创业机会?”“如何开启电商创业?”一个个答案,让台下的学员受益匪浅。学员王歆说:“通过培训,让对未来有点迷茫的我看到了光。”
按照分工,如皋第一中专大明校区专门开展技能、创业等社会培训。2023全年,共开展各类培训、考试、评价两万多人次
陈军说:“作为乡镇职业学校,发挥专长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是学校的应有之责。下一步,学校将在长江校区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夜校等,对有需求的家长进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业能力,助力这些家庭真正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