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角斜传统美食——斜角 | 南通发布

位于海安市滨海新区中部的角斜村,东临黄海,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热量资源丰富,是一片四季分明、气温适宜、水量充沛的沃土。唐末宋初,沿海一带的盐产量越来越高,大大小小的盐场,从“小作坊”发展到“三十六盐场”,角斜场就在其中。从烧盐赶海亦渔亦农到田园阡陌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催生了角斜自成一体的饮食文化。

“角斜斜角儿饼,又香又韧劲,不圆又不方,尖尖是菱形……”寥寥几句歌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如藤蔓一般牵绊着角斜人的味蕾,引着人的思绪飞回过去。在当时出海归来,带着一身的疲惫满载而归的渔夫们,他们结伴而行,一声渔号一路欢笑。若此时啊,能买上几只“斜角儿”,夹上几块猪头肉,咬上一口,唇齿生香,瞬间元气满满,惬意十足,再包上两只,揣在怀里,带给盼归的家人……

这角斜的“斜角儿”,制作方法跟烧饼差不多。智慧的角斜先人们,在烧饼制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角斜当地的风土人情演变而来。烧饼一般是圆形或者椭圆形,而“斜角儿”是菱形,“斜角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也更因为反串当地地名“角斜”而闻名遐迩。如果说烧饼是传统烤制点心中的“屠龙刀”,那么,这“斜角儿”便是隐秘于角斜这方热土上的“倚天剑”。

“斜角儿”的加工制作一般是在下午,上午做烧饼,下午做“斜角儿”。同样是庄酵老碱发酵的面团,再加上碱水揉合,使面中的谷胶蛋白结成致密的网络、产生弹性。然后将面团擀成长条形,刷上一层油,撒上盐、味精、猪油渣、香葱……包卷后再次擀制成长条形,抹上糖稀,撒上芝麻,用刀切成有棱有角的平行四边形,将菱形的面坯蘸水后贴在炉膛壁上烘焙成熟。

闻着刚出炉的“斜角儿”饼香,仿佛又回到了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小镇外烽火连天,小镇里炉火通红,民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把美味的“斜角儿”送往前线,战友们吃得香又甜,小小的“斜角儿”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今,羁旅四方、闯荡天下的游子,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家乡的“斜角儿”,乡土的味道,早已渗入人们的血液,滋养人们的性情。只要是角斜人,听到“斜角儿”那独特的发音,就会不由自主地升腾起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