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记者从市总工会获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中,海安市总工会的《“双课堂”劳动教育,助“新”成长》项目荣获2023年度经典案例殊荣。
今年初,全国总工会宣教部组织开展了“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2023年度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活动自启动以来,经过作品征集、形式审查、网络点赞、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的严格筛选,最终有11个典型案例脱颖而出,其中海安市的“双课堂”劳动教育模式以其创新性和实效性受到高度认可。
海安市作为著名的教育之乡,拥有深厚的劳动教育传统。为了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海安市总工会联合当地市委宣传部、教体局,在全市中小学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特别关注新海安人、新业态劳动者子女的成长,实施了“双课堂”劳动教育模式。
“第一课堂”旨在通过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进入学校,为孩子们举办专场宣讲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劳模精神和劳动美德。通过情景剧、小品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美丽。据悉,已有40名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举办了120余场次的宣讲活动。
而“第二课堂”则更加注重实践。通过组织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从而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在劳模的带领下,孩子们参观了农具馆、农场、扎染馆等地,实践体验了干农活、学炒菜、做扎染等劳动技能。此外,还有专程从老家接到海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父母一起参与劳动实践,共同体验不一样的劳动教育。
海安市“双课堂”劳动教育模式的开展,不仅让“小候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助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全面发展,也让新海安人、新业态劳动者深切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工会组织的温暖。这一模式在全社会掀起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热潮,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积极力量。
海安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双课堂”劳动教育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劳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