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散落在通城街头小巷里的社区小酒馆迎来了一个消费旺季。目前,南通市区各类社区小酒馆有数十家,与传统酒吧的经营模式相比,这些小酒馆都是小成本运营,空间相对较小,但在酒的品类和下酒菜方面各具特色,装修也别有风情,以周边居民为主要客户,吸引了一批中青年消费人群的光顾。
作为社区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小酒馆是最靠近消费者的经济场景之一,其经营方式更加灵活,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更强,潜藏着无限的商机和前景,正吸引着一批年轻创业者的加入。
用一个夏天收回成本
“五一”黄金周,市区尚海湾小区附近的一家新开业的社区酒吧热闹非凡,令人眼前一亮的“洞穴风”装修吸引了不少周边年轻人前往打卡。“闹市中的人们审美更容易趋向于自然原始的状态,洞穴空间本身具有‘包裹’的特征,其坚固、稳定的特质,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为了保证空气清新,我们做了很好的新风系统。”酒吧合伙人之一的85后女孩陈鑫告诉记者,周边小区住户中年轻人较多,有一次一位客人进门前,朝着小区楼上喊了一声,他的朋友就下楼来一起喝酒了。这种社区酒吧的开设,为住在同一幢小区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处便捷的社交空间,“并且这样的空间让人更加放松舒适。”
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人均消费七八十元,从大学生到白领都有,年龄跨度从二十几到四十几,尤其是这里的14款特调酒和200款经典鸡尾酒,吸引了不少酒客前来品鉴。“我干调酒这一行已经10多年了,曾经在上海的几家网红酒吧工作过。这次回南通和朋友合开社区酒吧也是一个尝试,希望能够在家乡传播沪上的酒吧文化。”90后男生Terry(英文名)是另外一位合伙人,他每天最享受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在酒吧制作特调鸡尾酒的过程。
“最复杂的特调制作过程需要24个小时,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种原料,我会将海洋、香水、咖啡等元素,以及热带水果风味等融入特调酒中,做出独一无二的口感。”Terry介绍,各种原料需要经过浸泡、油洗、奶洗等多道工序,萃取原料的风味,让酒的口感更加顺滑,“年轻的时候,我调的酒比较重口味,喜欢用孜然、辣椒、迷迭香等原料;随着年龄渐长,我更喜欢清淡的口味,多用到海苔、坚果、佛手柑等原料。”他说,每个调酒师调出的鸡尾酒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坚持手工制作,确保风味更加纯正自然。
现在Terry又多了一个“小跟班”——96年的小伙子、徒弟胡杰。“每一款鸡尾酒的配方、用料、酒名、年份、产区、风味、酒标、品牌文化等都要用舌头记熟,以便更好地向客人介绍。”胡杰坦言,当一名出色的调酒师并不容易。
“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夏天收回成本。”合伙人之一的碧莹也是一位90后,她对即将到来的盛夏充满期待,“天气渐热,店门口的外摆座位也可以接待酒客。”
每天要忙到凌晨三四点
春笋炒雪菜、酒糟毛豆、炒花生米……吃几口小菜,再喝几杯酒,深夜无人的街头,市区南大街附近的一家小酒馆,面积不过30平方米,但却给南来北往的过客带来别样的温暖。
“社区小酒馆,主打一个亲民,不管多晚,哪怕只有一个人在店里,我都不会打烊。”店主阿木笑着说,因为是小店,所以厨师、服务员、老板就他一个人。与其他社区酒吧“有酒无菜”不同的是,这家小酒馆每天提供不一样的下酒菜,“虽然只有4样冷菜,但我们没有固定菜单,我每天都会逛菜市场,亲手挑选时下最新鲜的食材进行制作。”
曾经做过咖啡师、调酒师,今年1月,他选择自主创业,盘下了南大街附近的一个小店铺。“主打‘小而美’,跟日本的居酒屋有类似之处。除了冷菜外,也有馄饨和面条,酒的品类有啤酒和威士忌,都是整瓶起卖。”阿木说,每天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店里最忙,因为他打烊时间晚,很多人往往在吃完晚饭、唱完歌后,把最后一场活动放在他的小店,“有一次,三四个客人喝到了天亮才散。”
因为面积小,阿木将座椅设在吧台四周,加上4张桌子,座位加起来最多只能同时接纳20人。“客人们都很喜欢我这个小酒馆的氛围,经常一坐就是半天,所以翻台率并不高。”阿木说,现在回头客越来越多,他虽辛苦,但很满足。
开店容易,守店难。由于每天几乎都要到凌晨四点才能下班,阿木白天基本都在睡觉,傍晚起床后就要赶去菜市场买菜,晚上6点到店,8点之后酒客陆续到店,然后又要忙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周而复始。“基本没有个人时间,也没空出去玩。”
“我在成都的时候曾经品尝过分子料理,未来希望能够将酒和咖啡通过分子料理的手法融入菜肴中,推出更多创意下酒菜。”这位80后这样说。
双店经营模式互相引流
有心人发现,在市区城山路与青年路交界处往南,有一条社区酒吧一条街。街上的7家酒吧尽管各有特色,但定位都是社区店模式,面积不大,成为城山路上一条特别的风景线。
“2019年我在大生众创街区开了第一家酒吧,但之后就遇到了疫情,尽管酒吧维持着,但生意下滑了不少。去年8月,我在城山路濠景园小区附近盘下了一个店面,开启‘双酒吧’经营模式。”娟子介绍,她投资的这家社区酒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加起来120平方米,上下都有吧台。一楼以威士忌和经典改良鸡尾酒为主,二楼主要是金酒。“我们的社区店共有200款金酒,算是南通比较全的。”
金酒,又名叫杜松子酒,是六大基酒之一,其怡人香气主要来自具有利尿作用、可治疗疟疾的杜松子,可单独饮用,也可调配鸡尾酒,因为价格亲民,深受现在年轻人的喜爱。“《魔戒》中的霍比特人最喜欢喝的就是金酒。几十块就能喝到一杯。”娟子说,社区酒吧的运营成本较低,空间小也意味着租金更低,投资风险更小,可以是酒吧行业转型的大趋势;与此同时,社区酒吧因临近居民区,也会有固定的消费人群,“生意不会特别差,但也不会特别火。”
记者了解到,在大生众创街区原本共有三四家酒吧,但受疫情、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纷纷转型或搬迁,目前仅剩娟子经营的一家。“我们的双店模式的好处在于两个店的工作人员可以互相调配,顾客可以互相引流。不少大生店的老顾客也愿意到社区店尝鲜,感受不同的氛围。”娟子说,目前社区店的人均最低消费只需要五六十元,因此,比较高档的年份酒都不会放在这个店。如果社区店的酒客兴致来了,她也会适时推荐他们到大生店换换口味。
售卖酒水,也售卖情绪价值
几天前,一位熟悉的酒客凌晨三点打电话给邱钰杰,说要来喝杯酒。“当时我已经打烊回家了,但我接到电话后马上就赶到酒吧开门了。我很珍惜这份深夜里流露的情意。”
半年前,90后小伙子邱钰杰将一家社区酒吧开在了紫东花苑附近,他对“社区酒吧文化”给出了这样的解读——人情味更浓,店主的个人魅力能吸引一帮酒客,他们既是消费者,也是朋友。
没有桌游,没有乐队,没有驻唱歌手,有的只是酒客与老板,或酒客与酒客之间的交流。“其实,在哪喝酒都一样,最重要的是跟谁喝。社区酒吧的社交属性更加明显,在我的引领和带动下,邻座的年轻人经常会很快打成一片。”邱钰杰认为,社区酒吧售卖的不仅仅是酒,还售卖情绪价值,与大酒吧相比,这里没有太多商业化的气息,他更愿意营造家庭式酒吧的氛围,让来客都能感觉到随意、亲切、放松,进而在无形之中建立一种消费习惯。
事实上,今年已经是邱钰杰从事酒吧业的第6年。“之前我在北大街开的是商场酒吧。但我坚信社区酒吧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如果社区酒吧的运营好坏,与主理人密切相关,“会调酒当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主理人一定要很健谈,懂得察言观色,可以组织带动酒客们一起畅聊,比如,聊事业、聊人生、聊情感,甚至可以整合资源,达成合作。”他说,曾有一位酒客在拍短剧时,专门将其中的一幕放在他的酒吧拍摄,“酒友们都知道,和对路的朋友一起畅饮,会找到一种归属感。我希望我的社区酒吧能带给更多人这样的感觉。”
近年来,在通城,不仅仅是酒馆,咖啡馆、茶馆的规模也越来越小,社区店成为时下经济的一股新风潮。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陆拥俊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在工作压力和生活琐碎的间隔处需要停下来休整一番,而社区小酒馆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样的情感需求。尽管消费亲民,但小酒馆大都装修独特,有文艺范,实现了小资情调与烟火气息的完美融合。他认为,社区小酒馆要想长久生存下去,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推出更有特色的服务,吸引和留住消费者。此外,由于毗邻小区,小酒馆要做好噪音处理,以免影响居民的生活,一旦有了投诉,酒馆的美誉度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