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田间地头采摘、赏农村自然风光、品古镇历史风韵……近年来,得益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近郊游、乡村游成为不少市民出行游玩的主要选择。田园风光、体验农事、感受民俗、品味乡情,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新体验、新感受。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市休闲农业实现综合收入36519.07万元,接待游客137.525万人次。
进入5月,通州湾示范区三余镇永平村的尹园樱桃种植家庭农场大樱桃进入成熟季节,一颗颗玛瑙般的红樱桃缀满枝头,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欲滴,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在樱桃树下采摘、拍照。“目前樱桃已大量上市,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每天有上百人来农场体验采摘。”19日,正在樱桃园里修剪枝条的尹志刚告诉记者,“五一”假期,樱桃园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大樱桃性喜冷,主要在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为了能让北方樱桃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尹志刚不断向农业专家学习,通过揭盖薄膜、调节土壤等方式,帮助大樱桃延长休眠期,使其适应了南通的气候和土壤环境。目前,农场种植的樱桃有200多个品种。但尹志刚并不满足于此,“这两年乡村游越来越火,再加上农村道路宽敞、交通便利,我就想把樱桃种植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尹志刚依托特色生态种植基础,逐渐发展了集采摘、垂钓、拓展等于一体的农庄休闲养生旅游项目,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型农业发展道路。
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这几天,海门区悦来镇廷奎村的桑园内,紫黑红亮、酸酸甜甜的桑葚挂满枝头。廷奎村党总支书记吴胜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桑葚长势不错,我们推出特价活动,不仅能带回家,在园里还可以畅吃。”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我市各大桑园陆续迎来收获季。位于海安市雅周镇现代农业园的桑园内,一条条形似毛毛虫的长果桑挂在枝头。南通盛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倩介绍,这里的桑葚品种引自台湾,一般能长到十几厘米,比一般桑葚长4至5倍,口感鲜甜多汁,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第一批长果桑采摘已经结束了,下一批8月份左右成熟。”
走进南通开沙岛房车露营基地,只见露营帐篷星罗棋布,孩子们在青草地上肆意奔跑,大人在一旁放着风筝、聊天喝茶、烧烤野餐。“最近天气好,我就约了几个朋友,带上孩子一起来露营野餐。在这边散散步,欣赏美景,放空自己,特别舒心。”市民张晓晨说,平时工作压力大,节假日也不想跑太远,在周边玩玩既能放松心情,也不用长途奔波。
开沙岛位于通州区五接镇,是长江下游原始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的岛屿之一。岛内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水网密布,千亩湿地和滩涂形成天然氧吧,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据悉,开沙岛房车露营地设有露天电影、森林探险、户外拓展、儿童乐园、彩虹滑道、无动力乐园等数十个项目。“五一”假期,露营基地一“棚”难求,很多南通市民选择来到离市区40分钟左右车程的开沙岛,一路赏景玩乐,在这座小岛上享受悠闲假日。
随着乡村休闲游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假期反向旅游,去乡村找寻向往的松弛生活。
位于海安高新区周吴村的盈拓生态园,前来钓鱼、遛娃的游客络绎不绝。盈拓牧业负责人介绍,园区内分为农家餐饮区、特色民宿区、垂钓区、亲子运动游乐区、户外拓展运动区及野生动物驯养区。其中,亲子互动娱乐及拓展运动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为了吸引更多游客,4月,园区在抖音直播间进行“五一”门票预售,小长假期间,每天入园游客达1000人次。
村庄变景点,古镇有新韵。尽管“五一”假期已过,但乡村旅游热度不减,不少游客前来如东栟茶古镇游玩。“最近上海组团来的游客比较多,‘五一’假期,古镇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江苏栟茶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明介绍。
走在栟茶古镇千年老街的石板路上,深巷小道纵横相连,青砖黛瓦的民居古朴神秘,房檐下一串串红灯笼随风摇曳……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老街两侧商铺林立,虾籽烧饼、王二小竹蛏汤、天水茶、醉八鲜、荤八鲜、素八鲜、海八鲜等如东风情小吃引得人食指大动。“原来这些宅子年久失修,面目全非。现在我们通过改造,修旧如故,把历史文化元素充分融入美陈设计、美食体验、民俗演艺等方面,还原古镇民居原始风貌的同时,立体展现古镇历史。”陈志明说。
为提升景区旅游品质,充分满足游客需求,“五一”假期,栟茶古镇举办了“星野露营节”、“栟赴栟村”音乐节、杂技巡街表演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以往提到古镇就想到苏州,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有韵味的古镇,必须来看一看。”游客张晓玉看着眼前古朴的建筑,饶有兴致地拍照留念。
近年来,我市深入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渐厚实,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发展活力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有中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16个、南通市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个。去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790.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47%,实现综合收入64.94亿元,同比增长13.17%。
只见农机不见人,动动手指能种田,我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广袤田野里满满“科技范”
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数字赋能,科技驱动,为现代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
建设农业强市,利器在科技。我市坚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翅膀。区域农技服务中心挂牌实现全覆盖,南通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在全国农技推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从加快现代种业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等5个方面进行部署。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今年,我市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提升省级及以上种质资源库(圃、场)保种水平,对濒危物种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南通文蛤原种保护。支持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协作攻关,强化专用型玉米和大豆、园艺蚕桑、特色水产等品种选育。开展地方畜禽品种商业化孵化,建立从保种场、扩繁场到养殖户的推广养殖体系。提升种苗繁育供应能力,建设特色优势种苗中心。重视大田作物主推品种选育,推进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强化种业市场监管。
聚焦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加快研发与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强化农业科研院校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鼓励农业企业牵头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
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打造市级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建成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园区及农机农艺融合点20个以上。加强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农机装备保障,推进粮食作物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化智能化农机。规范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强化农机用房保障,鼓励镇、村整合资源,探索共建、共管、共享路径。推进设施农业“宜机化”改造,支持设施园艺小型机械研发推广。
加快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深化应用,推进农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动农业园区智慧化改造。发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带动作用,发展农村电商“云营销”,以数字化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扩大农村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
强化人员、资金和政策保障,提高区域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运行质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搭建技术服务和试验示范平台,不断提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推广能力,努力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记者卢兆欣
通州区刘桥镇刘桥社区:
党员带头干村民心里甜
20日,走进通州区刘桥镇刘桥社区,石榴树郁郁葱葱,村路干净整洁,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墙画在绿树掩映下引人注目。
刘桥社区位于通州区西北角,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口资源,目前社区内有155家注册企业。近年来,刘桥社区不断探寻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最大公约数,做好绿色大文章。沿着村道一直走,村民家门口由老砖瓦和木质栅栏精心围建的小花园格外漂亮,村、塘、花、田错落有致,水、田、林、路和谐共生。
河道治理一直是刘桥社区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刘桥社区住宅集中区,刚清完淤、打完桩的河道水清河润,社区工作人员施春娟介绍,接下来,社区将通过社会公开选聘的方式向村民发起河道认养工作,鼓励村民参与河道管理,由社区统一购入鱼苗,村民负责专门管护,实施以河养河的治理思路,利用自然生态的力量修复河道生态链,共同守护河畅水清。
陆续推进的“厕所革命”正加快刘桥社区人居环境治理进程。2023年,社区升级改造配套设施,除配置马桶外,还为村民免费安装铝合金门窗,上半年刚完成旱厕改造的村民许春桥不禁感叹:“社区的举措不仅方便了家里老人的生活,在外工作的孩子也愿意回家了。”
“现在社区生活环境好了之后,我们也开始自觉守护环境卫生,垃圾都统一放到指定的收集点。”村民汤霞说。近年来,刘桥社区沿村道统一设置垃圾桶,还通过外聘社会保洁公司的形式,给村居卫生保障“加码”,保洁打扫、村干部巡逻,村道常新常净。同时,社区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宣传卫生教育,引导全员当好文明乡风倡导者、和美乡村的参与者。
如果说绿色治理是刘桥社区和美乡村的一抹亮彩,那么,红色教育则是人居环境治理的底色。近年来,刘桥社区精耕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将非遗文化博物馆“搬”进村部;聚焦一老一小文化教育,建设藏书一万多册的农家书屋;设置党支部议事大礼堂,凝聚党员和群众的凝聚力。刘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羌峰鑫说,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希望以点带面,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促进社区更好发展。
记者王颖
粮食烘干场所突发事件处置演练举行
规范农机事故应急处理
本报讯(通讯员吴贤军)日前,全市粮食烘干场所有限空间作业突发事件处置演练在启东举行,强化农机事故应急管理,规范农机事故应急处理,提升农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事故演练模拟了一农场3名员工在清理粮食烘干机周边的杂物时,不小心将钥匙掉入地坑中,因地坑中有粮食受潮发酵产生有毒气体,一人下坑捡拾钥匙,一人下坑施救,两人相继中毒晕倒在地坑中。农场主第一时间拨打120,并向合作镇、启东市农业农村局报案。农场立即启动《粮食烘干场所有限空间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迅速处置,科学施救。救援人员通过专业设备和技术,成功营救出被困人员,并及时进行了医疗救治。同时,现场还进行了安全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参演人员和观众的安全意识,进一步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社会氛围。
整个事故应急处置演练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各方人员训练有素,完整地模拟了粮食烘干场所应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伤员救护及现场救援情况,有效展示了整个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全面检验了事故应急救援中的组织、指挥水平及农机经营服务单位应对农机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处置能力。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抓手,加强农机应急管理,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演练机制,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渔技人员赴海安城东镇
为养殖户送技术送服务
本报讯(通讯员方占海)21日,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工作人员前往海安市城东镇洪旺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水产养殖主体送技术、送服务。
活动现场,渔技人员宣讲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政策、水产养殖规范减量用药原则、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要求,引导养殖主体落实“四条鱼”出塘报备检测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登记备案制度。工作人员向养殖主体发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等资料和水产用芽孢杆菌、水质检测试剂盒等物化补贴产品,希望养殖主体科学规范用药,进行生态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当天,渔技人员还来到洪旺村许金军、朱爱明养殖场,调研南美白对虾放养、市场行情和养殖尾水处理等情况,建议养殖户加强生产管理、适时出塘上市、提高养殖效益。
畜牧生产形势分析暨调查业务培训班举办
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报讯(记者唐佳美通讯员杜方均)20日至21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举办全市畜牧生产形势分析暨调查业务培训班,进一步加强畜牧统计业务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推动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次培训内容涵盖统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生猪智能化识别调查系统的应用以及江苏省畜牧生产形势的深入剖析。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专家详细介绍了各种统计方法和技巧,包括数据的来源、采集和处理流程,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解读。在生猪智能化识别调查系统方面,培训班详细解读了该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先进技术提高生猪调查效率和数据质量。同时,培训班还对我省当前畜牧生产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实例和数据,帮助参训人员更好了解行业及市场动态。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强与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的合作,不断完善畜牧生产统计监测体系,为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青作物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会举行
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效能
本报讯(通讯员王莹记者王颖)21日,江苏沿江农科所承担的亚夫科技服务项目“江苏沿江四青作物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会在如皋召开,进一步推进四青作物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科普基地示范带动效能。
推进会上,专家组经过质询与材料检查,对项目的示范成效和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项目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农业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推广,促进科研、科教及农技推广的深度融合,并创新“政、产、学、研、企、农”推广服务机制,同时建立评价及反馈机制,确保基地运营效果及教育质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会前,专家论证组现场考察了薛窑基地和金旺农场,现场查看了江苏沿江四青作物科普示范基地薛窑核心基地及如皋蔬菜科普展示基地的实施情况,深入了解蚕豆新品种试验示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及地方特色蔬菜高效生产等工作的进展。
23日,游人在金鸡菊花丛中赏花拍照,感受美景。近日,在位于海安市墩头镇的“乐百年小镇”内,成片的金鸡菊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吸引游人赏花拍照,感受美景。 周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