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创新,明星果蔬在通州落地生根 | 南通发布

“阳春三月赏桃花,初夏时节品枇杷”,眼下正是吃枇杷的好时节。近日,通州区金沙街道金北村的枇杷哥农场的白玉枇杷大量上市,吸引了不少市民实地采摘。“这里白玉枇杷口感一点不输苏州东山原产地。”市民李女士在采摘品尝后表示。

在通州,除了白玉枇杷,还有水晶樱桃、白凤桃子、山东芦笋等不少外地的明星农产品在本地就有种植,销量也不错。

为了让这些特色农产品在通州落地生根,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和大棚,采访种植户了解他们的创业故事,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集体种植,枇杷口感不逊于原产地

5月31日一大早,通州区十总镇二爻居集体种植经营的枇杷基地内,一串串黄灿灿的白玉枇杷缀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筐、装箱。家住二爻居的周灵也将刚从自家枇杷树上采摘下来的270斤白玉枇杷送到基地,由村干部统一销售。

2018年,二爻居从苏州东山引进白玉枇杷,集体种植了60亩地,同时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种植。通过“合作社+农户+村党总支”的模式发展枇杷产业。

为了让外地的白玉枇杷在本地生了根,结出不逊于原产地的白玉枇杷,二爻居的村干部在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的带领下到苏州枇杷种植基地学技术、经过几年的积累,去年二爻居的枇杷首次挂果,今年迎来丰收。

由于气候差异,苏州东山的白玉枇杷采摘结束后,二爻居的才上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白,所以销路不错。二爻居村干部李杨一边忙着调试直播设备,一边向记者介绍,由于二爻居的白玉枇杷口感、品相不逊于苏州本地枇杷,吸引了不少苏州本地的客户。他说:“今天基地一共请了10名工人,大概能采摘1000多斤枇杷,再加上村民送来400多斤,将统一发往苏州。”

截至目前,二爻居全村枇杷种植面积260多亩,其中村集体种了60亩。“村民收获的枇杷,我们都承诺统一帮忙代销,不赚取利润。”李杨粗略估算了下,今年全村枇杷产值可达165万元。

培育优质种苗,将芦笋“芯片”抓在手中

6月4日上午,东社镇东平村现代化芦笋育苗基地的负责人姜朝晖赶到机场接北京农林科学院的教授到自己的基地取芦笋“超雄株”种苗,“一半种苗由专家带去北京培育、一半留在基地。”

姜朝晖是返乡创业、从事芦笋种植的“新农人”,2012年他在东平村流转了40亩土地开始种植芦笋。芦笋种植劳动强度小,第一年把芦笋种下去,以后每年就只需要及时进行浇水、施肥即可。然而姜朝晖一刻不歇,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培育种苗身上。

去年,姜朝晖和北京农科院教授合作培育了100多棵芦笋超雄株种苗。5月31日这批种苗的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了:送检的6个品种、75棵种苗中有5个品种检测出“超雄株”、一共16棵。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是农业发展的“芯片”。芦笋是雌雄异株的植物。全雄的芦笋比雌雄混杂的品种产量要增产1/3,品质和抗病性也要好得多。

“想要培养出全雄芦笋种子首先要培养出‘超雄株’种苗。”姜朝晖说,目前市面上全雄芦笋种子基本是国外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国内没有“超雄株”种苗。“这次我和北京农林科学院的教授合作,将两性株芦笋放在全封闭的玻璃温室内,模拟恶劣环境,控水控肥调高温度,让两性株芦笋发生变异,很幸运地培育出超雄株种苗。”

如果此次“超雄株”芦笋种苗与雌性株杂交成功,国内就能拥有自己的全雄芦笋种子。

总结种植经验,水蜜桃在全省比赛中获奖

“你看这些枝丫上面没有挂果,也挡住了其他枝丫,我们就要把它修剪掉。”6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金沙街道的南通桃之缘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戴传剑忙着边给果树喷洒农药边介绍。

戴传剑从2019年开始种植水蜜桃,当时从上海引进了“蜜露”品种。“这种水蜜桃一般三年挂果,我等到四年才挂果,主要是为了保证果树的成长和果品的质量,让果品更大、更甜。”经过几年的摸索,戴传剑总结出一套自己种植水蜜桃的经验:每年冬天会用黄豆打碎、发酵后,给桃树施加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挂果期间考量树枝的承载力及时增减。

正是因为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戴传剑种的水蜜桃刚成熟时脆甜,完全成熟后水蜜桃一捏就能喷汁水,深受市民欢迎,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周边的市民都会来基地购买。2023年,戴传剑的水蜜桃参加省早中熟桃品鉴会还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