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自四川蒙顶山下的蒙山派长嘴壶来到“近代第一城”南通后,会擦出怎样的艺术火花?近10年来,作为通城最年轻的国家一级茶艺技师、蒙山派长嘴壶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毛莉芳一直致力于茶文化传播,她带领学员坚持举办非遗茶宴、茶文化进校园、茶文化展演等活动,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编排,融合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等于一炉,让这块茶文化园地中的“千年活化石”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上周,在第十三届“璀璨中国”茶文化艺术大赛上,毛莉芳领衔的南通蒙山派代表队一举荣获6个一等奖,圈粉无数。
一位新南通人的茶文化情结
手持嘴长一米多的长嘴铜壶,翻转腾挪,提壶把盏,准确将水注入杯盏中。茶艺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身姿,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驰。在这个过程中,水不会溢出洒落,并且倒进盖碗的水也不会溅出一滴。这便是享誉海内外的非遗绝技——长嘴壶茶艺。
她叫毛莉芳,一名“90后”茶艺师,也是一位新南通人。近10年来,她在江海大地积极传承蒙山派“龙行十八式”(男子长嘴壶表演技艺)和“凤舞十八式”(女子长嘴壶表演技艺),培训了一批长嘴壶茶艺师,让这一非遗绝技在近代第一城生根、开花、结果。
2012年,18岁的毛莉芳只身一人从老家贵州来到南通投奔亲戚。“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学的是幼儿教育,但又不想当幼师,对自己的人生有些迷茫。”直到毛莉芳无意间观看到的一部纪录片,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我还清楚地记得纪录片的名字叫《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当时是在央视播放的。当我看到片子中播放的长嘴铜壶‘龙行十八式’茶技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翻转腾挪,提壶把盏,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驰。”2014年,她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前往四川成都拜师学艺,立志当一名茶文化的传播者。
在成都东门锦江南岸的望江楼公园,毛莉芳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四川茶艺形象大使、中华蒙山派茶艺传承人赵夏。学习茶艺期间,毛莉芳的脸上每天都笑意盈盈,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师父要求每个动作要重复练习500遍,做到‘人壶合一’。”令她感到庆幸的是,中华蒙山派创立人成先勤、掌门人成昱都曾亲自传授她长嘴壶茶艺,让她对茶文化的理解日益精进。
技艺的传承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学习。正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毛莉芳整个人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无论是谈吐、气质、见识都大大提升。当时,茶艺传承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个学员,但真正坚持下来,从事茶文化传播的寥寥无几。
凭借对茶艺的超高悟性,小小年纪的毛莉芳就荣获了“四川茶产业技术能手”“中国茶艺技能大赛四川总决赛一等奖”等诸多殊荣。
跨越2000公里的茶香邂逅
位于四川雅安的蒙顶山被世人誉为“仙茶故乡”“茶文化圣山”。传说早在宋代,高僧禅慧在蒙顶山修行悟道,与蒙山茶结下不解之缘,并渗透禅茶一味之真谛,以艺释道,亲创蒙山铜壶茶技十八式,每一式都充满了禅机和易理。
距离蒙顶山2000多公里外的南通军山,其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军山寺庙中的和尚在寺庙周边种植了小片茶树,炒制后供自己饮用。军山东山腰的云泉寺旁有“白云泉”,乃开辟军山的法空和尚所凿。白云泉水军山茶,一直是通城绝配。
为了更好地在崇川福地引进传承长嘴壶茶艺,毛莉芳专门翻阅了相关史料:南通人崇尚茶文化,亲友登门,以茶相待;男娶女嫁,以茶为礼;砌房造屋,茶叶奠基;供神谢土,洒茶为祭。旧时,南通城内东大街、湾子头、小码头、彭家巷、起凤桥、掌印巷、南大街等大街小巷、桥堍码头,都有茶馆。其中,便有长流壶(长嘴壶)掺茶的方式。
2016年,毛莉芳将蒙山派的茶艺以及长嘴铜壶茶技正式传入南通。“八年磨一剑”,8年的时间,她亲自培养长嘴铜壶传承者数十人,开创南通蒙山派茶技茶艺一脉。2021年5月,毛莉芳投资成立了南通蒙山派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家传和师承的方式传播茶文化。2022年6月,长嘴壶茶艺(蒙山派·崇川)被成功列入南通市崇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嘴壶茶艺是用铜质的壶、壶嘴直长达85厘米的专用提梁壶加入沸水,在一米开外用18个茶技规定动作造型准确无误地斟入茶碗中,每一式均仿龙和凤的动作。”毛莉芳介绍,男子铜壶“龙行十八式”步伐稳健,持壶翻转腾挪,动作刚劲有力,将水准确注入杯中,收水利落果断,招式龙行生动;“凤舞十八式”是由“龙行十八式”延伸而来,为女子铜壶茶艺,步伐轻盈,蹲姿稳健,注水准确,收水柔中带刚,招招如同凤凰起舞,式式显女子阴柔之美。两者结合可谓“茶艺双绝”。
2017年4月,毛莉芳带领弟子主办书画雅集“禅心茶会”;2019开创南通首届百人禅茶茶会——“普门茶会”,文化演绎长嘴铜壶掺茶技艺《茶禅一味》;2020年8月,举办“非遗茶宴”吸引200人参与,900多人在线关注;2021年第二届“非遗茶宴”在通举办,近300茶友参与,4000名网友关注……“我将集制茶非遗、铜壶非遗、茶艺非遗为一体的专业茶教育培训体系引入南通,不仅仅培训茶艺师学会这些招式,更希望让更多人从中领略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江海大地践行健康的茶事生活,代言中国茶,传播中国茶。”
活态传承,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去年12月,“‘一带一路’·非遗茶叙”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南通市北文体中心举办,来自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30余名在通留学生现场观看非遗展演——长嘴壶茶艺(蒙山派·崇川)传承人群体带来的《“一带一路”·茶和天下》茶艺表演节目。“玉女祈福”“春风拂面”等招式轻盈飘逸,行云流水的艺术观感让留学生们纷纷昂起头,频频按下手机拍照键。“我知道中国茶好喝,但没想到还有这样精彩的茶艺表演。”来自孟加拉国的小伙彭于晏(中文名)连声赞叹。
时隔半年,南通蒙山派代表队的团队作品《“一带一路”·茶和天下》惊艳亮相第十三届“璀璨中国”茶文化艺术大赛,获得长嘴壶创新茶艺团队一等奖。“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长嘴铜茶艺作为我国的一张茶文化名片。”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毛莉芳带领非遗团队精心创编了南通蒙山派原创茶技作品《“一带一路”·茶和天下》,并在崇川区文化馆、崇川区非遗保护中心、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支持下,面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通留学生推广茶文化,旨在持续推进非遗茶艺在外国友人中的交流传播,以一杯诚意满满、香飘四溢的中国茶感动世界。
今年5月9日至12日,在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毛莉芳率领众弟子3天内演绎11场次长嘴壶茶艺《“一带一路”·茶和天下》,其展演视频还被茶文化爱好者翻译成英语、德语、韩语等多国语言的解说版本。
此外,在“濠”美非遗·乐享崇川——非遗集市游园会、“传承民俗文化 演绎紫琅风采”崇川区狼山镇街道民俗艺术节、2024年度南通大生园区妇联“燃动‘她’经济 舞动‘她’精彩”主题活动、“‘爱上南通 品味崇川’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市民都能够看到南通蒙山派长嘴壶茶艺的精彩非遗展示。
2023年5月,毛莉芳被确定为蒙山派“龙行十八式”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加快这项非遗绝技传承创新的步伐。“根据不同主题的活动与交流会,我们会选用不同的音乐、背景、服饰、布席、茶具、桌布、茶品,将长嘴铜壶茶技以丰富有趣的方式呈在舞台上。可与书画、古琴、服饰、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城市推介等有机结合,真正让通过活态传承,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毛莉芳说。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6月2日,在南通蒙山派茶文化工作室,就职于南通田家炳中学(高中部)的“90后”生物老师王颖彬和几个师妹正在师父毛莉芳的指导下,进行长嘴壶茶艺的日常练习。“铜壶灌满滚烫的开水,重达6斤,需要有足够的臂力才能娴熟地完成每一个招式,并且还要确保不烫到自己和他人。”王颖彬说,尽管练习并不容易,但她十分享受每次全身心投入学习茶艺的过程,这也成为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很好的解压方式。
2021年,在她的推动下,南通田家炳中学非遗茶文化社正式成立,每年都有15名高中生在校园里学习长嘴壶茶艺。在学习传承长嘴壶茶艺的同时,王颖彬还发挥生物老师的特长,从茶叶的生物学特性入手,带领学生们开启了“茶与养生保健”相关课题的研究。
不久前,“00后”女弟子陆思洁凭借参赛作品《凤舞十八式》在第十三届“璀璨中国”茶文化艺术大赛大放异彩,获得传统长嘴壶茶艺个人一等奖。“20天就能够学完十八式,但从练形到练心再到练意,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甚至需要用一辈子去揣摩。”目前,18岁的陆思洁已成为毛莉芳团队的骨干成员之一,在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原本内向的她逐渐找到了那份源自内心的自信与从容。
从20岁“出道”当茶艺师至今,毛莉芳亲授学员超过500人,年龄跨度从8岁的小学生到60多岁的老年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尽管身份不同,但有了“以茶会友”的因缘际会,让他们都成为濠河之畔的茶文化传播者。“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完善的南通蒙山派专业长嘴铜壶展演团队,发挥茶艺的兼容性,联合南通缂丝、仿真绣、梅庵古琴等本土非遗项目,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积极推动茶文化对外交流,加强南通长嘴铜壶传承人与其他城市传承人的交流切磋,让长嘴铜壶茶艺成为南通文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