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江海40年 |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沧桑蝶变,城东崛起工业城 | 南通发布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海安市城东。

沈海和启扬两条高速,新长和宁启、盐通高铁三条铁路,204和328两条国道,老通扬和通榆、栟茶三条运河分别在此交汇。

从南往北,从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或者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越过长江,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就能到达。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第16家、江苏第6家、南通第2家,也是江苏长江以北第一家落户县级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

4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农田,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今天,这里是一座工业城,村民的收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土地收益,有了创业、就业带来的资产性、工资性等收入。

1992年8月,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3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一簇小小的浪花,但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史上,却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

建区之初,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仅有机械制造和纺织丝绸“一黑一白”产业,如今,基本形成以现代纺织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为新兴、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一主一新一特”现代产业体系。

30多年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以开发开放为主题,持之以恒抓企业、强产业。目前拥有规上企业368家,亿元企业133家。去年,现代纺织产业实现产值332.3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194.8亿元,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251.1亿元。

工业立区、引资兴区、集群强区。海安市委常委、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勇华说:“30多年开发开放、奋发图强,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科创人才的新高地,闯出了一条产业涅槃的转型升级之路。”

定向开发,工业立区

1992年8月,海安县委、县政府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县城东南划出9.96平方公里土地创办开发区。

泰宁村是起步村。泰宁村党委书记刘金兵说,1994年,他退伍回到村里担任村会计,见证了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刘金兵介绍,建区之初,范围仅有4个自然村,还是以农业为主,被省级开发区验收组评价为无规划、无项目、无基础设施、无税收的“四无”开发区。而现在,村里除了连片的村民小别墅外,看不到农村的痕迹,早已成为海安城区的一部分。

补短板。农业不放弃,工业一定要追上。1993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项目33个。1996年9月,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工业经济以经贸为依托,重点发展高科技工业项目。当年,奇通公司等8家企业前来落户。至1998年,批准进区项目143个,总投资13.75亿元。2001年,南屏、立发工业园有5家企业入驻,韩洋工业园新进4家,范桥工业园新进5家。

2002年,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大开发、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全年批准入园61个项目。至2011年,光伏、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等一批园中园初具规模。

2012年11月,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为国家级,继续走工业立区之路。

储开银,从参加工作开始到退休,一直没有离开过开发区。他曾任丰产村党总支书记。他说,开发区的一天天壮大,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丰产村为例,随着项目的不断落户,解决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通过为企业服务集体收入也成倍增长。在2011年时,村集体收入就达1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2万元。刘金兵说,去年,泰宁村取得了村集体净收益1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万多元的成绩。

近年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叫响“海开心”营商服务品牌,58名科级干部、122名青年干部深入开展“共赢大巴·产业兴‘海’”等行动,打造东部家具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联发纺织“五联五共”产业链党建功能阵地,创建“五联五发”、榫卯党建等产业链党建品牌,吸引更多企业到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

建区20年时,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113.4亿元、工业应税销售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经过30年的开拓奋进,2023年,实现生产总值336.7亿元;完成工业开票销售871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规上工业开票销售780亿元,以不足海安七分之一的区域面积,贡献了36%的经济总量、44%的外资到账、6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30多年的开发开放,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面积也扩大到170.93平方公里。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区域试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国字号”“省字号”荣誉。

外向发展,引资兴区

30多年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招引了荣威运动、丝艾工业等一批优质外资项目。

1992年,建区之初,西蒙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就前来洽谈,成为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与国外资本合作的企业。该公司扎根海安30多年,与开发区共成长。2021年,成为海安市首家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2023年度企业主营收入达8亿元,纳税超 7000万元。

开发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也是重要一环。2002年,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扶持工业外资项目13个,投资额6.14亿元。紧盯韩商、台商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到上海、香港、东莞、昆山等外资集聚地区去招商。至2010年,全区拥有外资企业119家,实际到账外资6084万美元。

南通晓星变压器有限公司是韩资企业,2006年入驻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9月,新工厂运营,当年实现销售6亿元。“扎根海安,公司发展势头很好,2023年实现销售12亿元,今年1至4月,实现销售4亿元。”公司总经理助理黄俊山说,他们每年都要派60多名安装工人到海外去作业,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精神让他们缩短办证的时间。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国际市场信息收集中心,逐步培养出了一支专业的信息采集人才队伍。

齐克庞德电子(江苏)有限公司是一家加拿大投资企业。2014年,海安招商局获得信息,该公司位于上海的工厂将搬迁,于是主动出击,将其引进到海安。

该项目总投资2357万美元,从上海搬到海安之初,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服务下,厂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得到快速解决,整个厂房建设仅花了6个月,建造完成后就立刻投产。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促进了齐克庞德在海安的公司迅速成长。2019年,该公司追加投资1亿多元建设二期工程,研发制造电子防伪标识。

齐克庞德公司运营经理程振洪介绍,公司刚到海安年销售2000万元不到,2020年二期扩产后,将市场拓展到国外,去年实现销售7.6亿元。今年1至4月为3.9亿元,同比增长40%,全年有望突破8.5亿元。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瞄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和专业展会,抢抓更多订单,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利用中意生态园、常安纺织园、科创园等载体平台,全力招引欧美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提升外资质量。2023年,全区成功签约项目22个,其中外资项目7个。外资累计到账9200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0亿元。

迈向现代,集群强区

工业强区,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我们走进海安启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成品展示中心了解到,公司多款自主研发的专利面料,已经成为夏令时节畅销海外的拳头产品。该公司已经在经编绒类面料领域,坐稳了行业细分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公司总经理熊有根介绍,他们是第一家入驻常安现代纺织科技产业园的企业,2012年签约,2014年投产,2015年实现销售2.5亿元,2023年实现5.3亿元,在海安的发展前景很好,今年产品向俄罗斯、芬兰等国家出口,1至4月完成销售1.8亿元。

常安现代纺织科技产业园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大板块之一,系2012年起由海安和常熟两地南北共建的纺织专业园区,目前有42家企业落户,年开票销售近100亿元。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局长季小云说,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集群发展,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园中园。

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海安物流基地内,凌晨,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正午,麦芽、大米等正被装入集装箱。晚上9点,满载标箱的货轮抵达凤山港。

这在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是一个常态。

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按照功能区域进行有机划分,布局多式联运、期货交割、保税物流、现货交易四大功能平台和有色金属、塑料原料、纺织材料、生鲜冷链、粮食、木材等六大物资集散中心。江苏铁联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国说,海安有上海铁路局和地方共建的唯一的基地,可以实现公铁、公水、铁水、公铁水等多种联运方式,每年给海安周边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近3亿元。

2018年,海安设置上湖创新区,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新时代的发展蓝图。高起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先行,区内实现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全链条覆盖。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在校生人数突破1万人。

上湖创新区是海安的“创新智造新高地”,近年来,上湖中科创新广场孵化基地开园,中科蓝海智能视觉“两院一中心”等项目投入运营,同方飞立科创园开工建设,中科创新广场孵化基地通过省级众创空间验收,目前入驻各类研发、设计企业近20家。这些都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海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始建于2016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海安机器人产业走出了一条“研发带动产业提升、市场促进产业集聚”的独特发展之路。目前,产业园集聚了图灵机器人、深圳和胜金属等300多家企业,其中,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集机器人设计与研发、本体制造、核心零部件、机器人集成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周期生态圈已初步形成。2023年,产业园开票销售突破20亿元。

近年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相继推出“‘智’在经开 ‘才’有未来”“‘智’在经开 ‘链’接未来”书记项目,在党建推动产业链发展层面实现新作为。围绕现代纺织、现代家具、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配备专职党建指导员15名,新建非公企业党支部12家,链上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93.7%。

还有,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台商产业园、中意生态园等特色园区不断提档升级、健康发展,成为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优质资源集聚地、行业领域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