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地区水稻如何高产稳产?银龄专家海门田头“问稻开方” | 南通发布

海门“稻”,有何“道”?18日,海门区临江镇稻香村红红家庭农场水田里,两位头发花白的专家头顶骄阳,围着18亩移栽不久的水稻“评头论足”,并提出意见,农场主听后频频点头。

这是市老科协组织的“农业银龄专家海门行”活动的一个场景。当天,来自我市传统水稻产区的两位资深水稻“大佬”,给海门区部分水稻种植户现场“把脉开方”。

年逾古稀的钱宗华教授,在如东从事了一辈子水稻栽培工作,曾获“亚夫式”老科技工作者标兵、江苏省感动农民十佳人物。他来到田头,拉着农场主黄华的手,指着没过秧苗一半的水层说:“水太多了!秧苗移栽时,才三叶一心,通气管道还没有形成,这时如果水层过高,会妨碍秧苗的呼吸,导致生根受阻。”黄华一听,心急如焚地问道:“那该怎么办?”钱老献上一计:“马上把水排掉,日灌夜排,利于生根,三天后就可以正常灌溉了。”

当天,老专家们马不停蹄,先后到临江博涛农业、悦来金实农业和四甲红杉树秸秆基质秧盘生产基地一一进行现场指导。

曾经创下海安市连续18年稻麦周年单产全省之冠佳绩的水稻领军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原海安市作栽站站长林昌明蹲下身子,拔出一撮秧苗细细查看后不禁皱起眉头。“苗数太多了!”他比划着:“株距12公分、行距30公分、每穴9根苗以上,这个群体远远超过了高产要求的移植,补救措施是提早搁田,肥水得当,还没有栽的,一定要记住合理密度。”他的话一下吸引了众多临江镇元菊村的水稻种植“小白”们。“浸种时间、如何化除、田不平怎么办、怎样搁田……”数位种植户围拢上来,久久不肯散去,稻农们感慨万分,老专家来田间指导,犹如及时雨。

市老科协副会长、农业农村分会会长范袁斌介绍,启海地区历史上“种的不吃,吃的不种”,这几年“旱改水”成效显著,农民种植水稻意愿强烈,仅海门区水稻面积就达12万亩,但是相对旱粮作物,技术到位率远不如传统稻作区。“这次活动就是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旱作地区稻农尽快掌握高产稳产技术要领。”范袁斌表示,今后将经常举办此类服务“三农”的活动,让老科技工作者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