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梅雨季,这些常识你要知道 | 南通发布

梅雨,是指每年6月初到7月中旬前后,我国江淮流域一带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又被称为“黄梅天”。因为正值梅子成熟期,故而古人将其取名为“梅雨”。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湿度大,是梅雨登场的自带属性。一般把梅雨开始时间称为“入梅”,大多数年份的入梅时间集中在6月上中旬。 

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

19日我市入梅

入梅正常

(常年平均入梅日6月18日)

梅雨量300~400毫米

明显偏多

(常年231.8~273.6毫米)

预计7月上旬中后期出梅

较常年偏早

(常年出梅日为7月13日)

未来一周有3次降水过程

分别在19日、21~22日

和23~24日

并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

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梅雨季的不同类型

“暴力梅”是形容雨量大、强度强的梅雨。梅雨季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旱涝分布,“暴力梅” 极易引发江河湖泊严峻的汛情。 

“空梅”一般指没有连续阴雨天气,降水量异常偏少的情况,加上盛夏高温气候效应,极易出现伏旱。根据我国《梅雨监测指标》,在6~7月无法确定梅雨期, 则判定为空梅。 

“二度梅”,当出梅进入盛夏已数日,已具盛夏特征后又再转入具有梅雨特点的天气被称为“二度梅”。这种情况就好像梅雨在走回头路,来了个“梅开二度”。 

“丰梅”,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丰梅”,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 

“枯梅”, 梅雨特征不明显,持续时间短,梅雨量不足气候平均值的50%。历史上的枯梅年份在部分区域往往出现空梅现象,江淮流域还会出现旱涝急转或涝旱反转现象。 

典型的梅雨期,基本符合人们对梅雨的认识,会出现明显的多次降水、强降水过程,而非典型梅雨则不同,天气不再是一直雨水不断,而是“时晴时雨”,具体表现形式为过程性降水、高温和强雷雨天气等。“暴力梅”“空梅”“二度梅”等都属于“非典型梅雨”。 

做好“四防”,从容应对“梅雨季”

1. 防潮

梅雨季易引发食品、衣物霉变,建议大家用密封袋保存食物,利用空调除湿功能、除湿机等保持环境清爽干燥,雨水间歇期天气转晴时,及时开窗通风。

2. 防“梅雨病”

长时间高温高湿天气易引发胃肠道、心血管、关节、皮肤等方面的疾病,统称为“梅雨病”。建议大家做好血压和心律监测,保持好心情,清淡饮食,空调房内注意关节保暖。

3. 防次生灾害

长时间频繁降雨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城乡内涝、农田渍涝等次生灾害,梅雨季及时关注当地发布的暴雨预警,尽量避免到山区、河谷等地游玩,如遇山洪和泥石流突袭,应向与其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4. 防农作物旱涝

典型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雨水的主要来源,对夏熟作物收获、水稻栽插和夏播作物播种十分有利。如果梅雨时间过长、雨量大,可能会出现“烂麦场”,需及时做好排水和抢收晾晒工作。如果雨量过少,甚至出现空梅、枯梅,易发生干旱,需及时浇水灌溉,做好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