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锁越来越普及,许多中高端智能门锁具备人体感应和人脸识别功能,有的还有拍照录像和远程监控功能,有比较强的安防作用,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一些居民楼公共空间比较狭窄,业主的入户门相邻,安装使用智能门锁的邻里之间易因隐私和生活安宁问题产生矛盾。2日下午,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智能门锁给我带来安全感”
“我选的这款小米智能门锁,确实挺好的。”2日下午,在我市崇川区的五龙云璟,正在家中忙碌的小蒋,指着智能门锁告诉记者,“作为女生,这锁给我带来了安全感。”
小蒋说,新居按照自己设想装修好后,安装一个既安全又实用的门锁,就成了她最后考虑的事。
“普通门锁肯定不考虑了,最基本款的那种密码锁我也排除了。经过多方比较,我相中了这款带视频监控的智能门锁。”小蒋打开自己的手机演示,“喏,装上与之匹配的手机App,监控捕捉到的画面就可以逐帧播放,发现异况可以截图保存。如果不需要保留,系统也会在一定时间自动覆盖清除。”
小蒋同时告诉记者,这款智能门锁还有防儿童误开的锁定、从内部对外部控制等一系列的功能,相当实用。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我家智能门锁摄录的影像画面确实涵盖了对门邻居的一些活动,这确实有一些尴尬。但我肯定会注意保护邻居的个人隐私,绝对不会将信息外泄。”小蒋说。
家住城山隐小区的何峰,家中同样也安装了带有监控系统的智能门锁。
“我家装了,对门也装了,我们彼此开玩笑说是给对方装了一个安防系统。”何峰告诉记者,“本来我们两家的关系就比较好,即便是不装这些东西,发现异况也会相互提醒。所以,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于安装者要有公德心,要换位思考,不能因为不当使用而造成误会,甚至触犯有关法律法规。”
“安装前说明避免邻居误会”
172°广角摄像头,App远程视频可变声通话,智能AI人形侦测录像,7种开锁方式,多重安全防护,多项异常告警录像,摄像头、门锁独立供电,多场景智能联动……这是2日下午,记者在印象城商业综合体一楼的小米专卖店了解到的一款智能门锁具有的丰富功能。这款“小米全自动智能门锁Pro”售价在千元以上,是店里卖得较火的一款智能门锁。
“既然是市场认可的热销产品,肯定有它受欢迎的原因。”门店营业员热情地告诉记者,“市民的居家安全防范意识都很强,这种带有摄像头的智能门锁,172°广角保证了有效的监控范围,视频影像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保存时间为72小时。”
“如果监控拍下了对门邻居出门进门以及一些私人活动的图像,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该怎么办?”记者向营业员询问道。
“监控是防范不法分子的,不是针对正常人生活的。我建议在安装前和邻居说明,以免造成误会。”营业员解释,“既然国家能允许生产销售,肯定是经过论证的。否则,怎么可能允许这些产品上市呢?”
在另一家门店,同样热销的一款智能门锁也具备“隐私数据多重保障,金融级安全守护”“无惧强光暗光逆光,AI3D人脸识别”“居家外出随时查看门外状态,多屏可视猫眼”等功能。现场一位男店员对记者提出的“会不会涉及他人隐私”问题,笑着解释:“正常情况下,应该没人去拿涉及邻居的监控影像去做不正当的事,邻居对此应该能够理解。”
“对他人信息内容应予保护”
使用智能门锁,如何掌握边界感呢?
“私人区域可以安装摄录设备。必须注意的是,在智能门锁安装过程中,应该调整好摄录角度,减少对相邻方权益的侵犯。私人区域虽可以摄录,但对涉及他人肖像及个人信息的内容应给予保护,不应传播扩散。公共场所经批准可以摄录,并应有个人信息保护措施。”2日下午,我市知名律师崔武,就居民安装带摄录功能的智能门锁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杭州、厦门、青岛等地已有多起诉讼案件发生。
北京一居民前不久状告邻居智能门锁上的监控侵犯其隐私权,要求拆除。法官审理认为,被告安装带摄像头的智能门锁可能会记录和存储对方不愿为他人知悉的个人信息,对原告居住的安宁造成侵扰,在事实上也对原告隐私权构成威胁,其行为已构成侵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丰台法院对原告要求被告拆除摄像头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
对此,也有不少市民不解,当智能设备的摄录范围未囊括邻居家门,仅涉及走廊、楼道、电梯间等公共区域时,为何也侵犯邻居隐私权?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摄录范围仅限私人区域,如设备安装在房间内,即便开门后能摄录到门外公共区域,那么就不会被认定为侵权;但要注意的是,设备虽安装在私人区域,却能摄录到他人私人空间,比如阳台、房间内情况,那便涉及侵权。因此,安装者事先要与邻居沟通协调,告知对方安装目的、设备功能和使用中自己会注意的问题,有助于减少邻居紧张感或不适感,从而化解矛盾。”我市另一位律师如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