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好转,气温逐渐上升,通州区东社镇东平村现代化芦笋育苗基地的芦笋雌雄花盛开。7月4日,基地负责人姜朝晖正忙着给新培育出的“超雄株”芦笋杂交授粉,他介绍:“如果一切顺利,我国自主培育的全雄品种芦笋种子于年底就可以选育出来。”
姜朝晖种植芦笋已有12年,并配合科研人员进行芦笋种苗培育工作。上月,他收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出具的芦笋性别鉴定报告:送检的6个品种、75棵种苗中检测出5个品种共16棵“超雄株”。这是国内培育出的首批芦笋“超雄株”。中国著名芦笋育种栽培专家、北京农林科学院教授叶劲松说:“在较短时间内,一次选育出来自5个不同‘血缘关系’的超雄株,这是我国芦笋育种界的奇迹。”
芦笋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特殊药用价值。作为多年生植物,芦笋一次种植可以连续收获十几年,亩产可达2000公斤,收入2万元/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芦笋雌雄异株,全雄品种比雌雄混杂品种的产量要增加30%,品质和抗病性也好很多。目前,国内市面上全雄品种的芦笋种子都是进口的,价格是普通种子的10倍。之所以不能实现种子国产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一直没能培育出“超雄株”。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为培育出芦笋新品种,国内的专家团队一直在研究。姜朝晖作为种植大户,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种苗培育上。他与北京农林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长期合作,成立了芦笋杂交组培育种基地、芦笋实验种植基地。
据了解,此次培育“超雄株”芦笋,北京农林科学院在全国由北到南多个育种基地进行实验,最终只有通州东平村的基地培育出5个品种16棵“超雄株”芦笋。“培育‘超雄株’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温度、湿度、光照都要达到一定条件。”姜朝晖介绍,他将两性株芦笋放在全封闭的玻璃温室内,模拟恶劣环境,控水控肥调高温度,让两性株芦笋发生变异。“我还早晚勤观察,及时根据芦笋生长态势调整温室环境。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好种苗孕育新希望。如今,姜朝晖的芦笋育苗基地内一栋三层楼的芦笋组培中心即将投入使用。“这里的实验设施一应俱全。叶劲松教授会带着他的实验团队长期入驻基地,对芦笋种子的培育进行研究和指导。”姜朝晖表示,自己将全力参与芦笋种苗的选育工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同时为种植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让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芦笋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