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科技“相亲会”在南通大学啬园校区新建的多功能智慧报告厅上演。海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纺织丝绸产业链“链长”卢忠平带着9名海安纺织丝绸企业的负责人前往南通大学寻找纺织行业技术“有缘人”。
在这次“相亲会”上,企业对“污水染色技术”“机采棉梳理技术”“耐摩擦色牢度”等需求,成为高校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海安南通大学高端纺织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洪彬也拿出十多件研究成果向企业家们一一介绍。
近年来,南通大学和海安纺织丝绸产业链,通过校企结缘、科技配对,正携手朝着高质量发展阔步向前。
企业抛出问题 校企合作解决
“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企业无水染色技术,推动纺织产业绿色发展。”这是江苏联发高端纺织技术研究院陈森院长在这次科技“相亲会”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陆洪彬还没来得及回复,“我们公司希望在机采棉梳理技术方面得到支持!”江苏华强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玉红已经将第二个希望高校解决的问题托出。
“我们公司希望能有少批量多品种智能柔性生产线”“我们希望进一步增强针织面料的耐摩擦色牢度……”不一会儿,南通双弘纺织、南通海盟纺织等几家海安纺织丝绸产业链企业接二连三地抛出问题。
“别着急,别着急,我们南通大学的专家一定能为大家找到解决办法。”在回复各位企业代表的问题时,陆洪彬还拿出十多件研究成果向企业家们一一介绍,引起了在场企业代表的浓厚兴趣。
最终,来自海安的企业代表和南通大学共在12项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现场对接成功,涵盖纤维面料的研发、织造、染整、印花,以及高性能的植物纤维的开发以及部分纺织技术。
定向研发技术 企业收获满满
本次“纺织丝绸企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暨海安市纺织丝绸产业链走进南通大学”活动由南通大学服务地方工作处牵头开展,企业家、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我这次提出的是希望南通大学能通过研究,进一步增强针织面料的耐摩擦色牢度。”南通海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冲说,“如果这项技术能够研发成功,可以提高针织面料的使用寿命。”
海盟是南通人熟悉的纺织企业。2016年,海盟在海安市国家染整工业园区投资南通海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退煮漂、染色、整理加工、衬衫衬和外衣衬的生产配套,以及针织面料的生产及销售。 2019年,南通海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就和南通大学开展合作,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作为一家纺织产品染色供应商,如何高效染色,成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手的保证。“织物在染深色时,容易掉色。我们和南通大学共同开展科研,找到一种助剂提升了织物的湿摩擦牢度,让染色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他表示,和南通大学的合作让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在织造、染色、助剂定型、整理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提升。“目前,我们通过和南通大学技术合作,仅染色助剂一项,让企业年增加创收500万元以上。”
校企合作紧密 覆盖全产业链
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早在2007年,南通大学与海安市就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十余年来,双方围绕海安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开展对接合作,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员挂职、成果转化、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南通鑫唐纺织有限公司是海安一家中小型企业,主要负责家纺产业链中的染整环节。该公司总经理唐泽轩说:“我们企业创办初期就和南通大学合作紧密。2022年,我们企业和南通大学在功能性涤粘混纺纱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合作。目前,该项技术已经研发成功,进入试投入市场阶段,每年可以产生1000万元左右的额外销售。”
在采访中,唐泽轩很感谢校企合作给他这种类型的企业带来的机遇。他说:“这次研发功能性涤粘混纺纱技术让企业从染整走向了纤维制造,扩大了企业产品链条。”唐泽轩表示,中小型家纺企业在家纺行业中发展不易,通过和南通大学的技术合作,企业在生产中扩大生产链,增加产品种类,变相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高校提供“智”“技” 产业能级跃升
“我太高兴啦!我们的企业家都与南通大学的专家教授‘配对’成功,我们要把这些专家教授领回去,带到我们海安纺织丝绸产业的一线企业中去,带到企业的生产线上,播撒科技之种,早日结出产业之果。”在这次“相亲会”后,卢忠平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剑表示,“我们作为海安纺织丝绸产业链培育的挂钩责任部门,希望能进一步借助南通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优势,瞄准纺织领域前瞻性技术创新,围绕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海安地区是南通大学和当地纺织企业成规模、全产业链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区。虽然南通大学和我市其他县市区纺织企业在科研方面也有合作,但还未形成规模、全产业链效应。
陆洪彬说:“目前,南通大学正在研究成立纺织行业的创新联合体,除南通大学外,将涵盖我市各地纺织企业。纺织创新联合体成立后,将围绕高端纺织产业链,促进企业在原材料、纺织工艺、纺织成品等方面开展交流,使我市纺织企业之间在供应链等方面形成紧密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