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有位“老玩童”,他在古色古香的大宅院里过着“神仙”日子 | 南通发布

在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调皮的“老顽童”周伯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千年古镇栟茶,也有着一位“老玩童”蔡献,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但他玩心不减,自费在栟茶建了一个600平方米园子,取名“玩童居”,古色古香的园子摆满了他收藏的各种奇珍石头、崖柏根雕、紫砂壶、书法、红木、瓷器等,供友人前来共赏,其童心不老的故事还吸引了央视七套前来拍摄。

暑期来临,栟茶古镇迎来了游客小高峰,“玩童居”也迎来了不少游客前来造访。而“老玩童”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友人喝茶聊天、赏玩收藏,日子快活赛神仙。

不种蔬菜种花草

他在28年前就建起了“玩童居”

7月6日一大早,蔡献和往常一样,起床后就到自家园子里散步、修剪花草,走上小桥给河里的锦鲤喂食,在凉亭上泡一壶好茶犒劳自己……“别人都是出远门旅游,我觉得自己每天都住在风景区,诗意和远方就在我的园子里。”蔡献笑着说,早在28年前,他就一眼相中了栟茶镇上一处600平方米的大宅院,地点就在栟茶高级中学对面,堪称“人杰地灵”。于是,他很快就下定决心购置,并亲自设计,将原先的平房逐步改建成古色古香的“玩童居”。

或许是由于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蔡献尤其喜欢中式庭院,“我年轻的时候就对苏州园林特别着迷,特别喜欢那种有前厅、后花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院落布局,感觉特别有情调。”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蔡献的“玩童居”初具规模,从设计、施工再到装修,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忙得不亦乐乎。

 28年前,蔡献才42岁,但他早已先人一步,提前规划好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很多人退休之后感觉和社会脱节了,很失落。其实,人要学会自己找乐子,甚至要提前想好怎么找乐子。”如今,已经退休9年的蔡献自称“老玩童”,他认为,老年人就该学到老、活到老、快乐到老,让自己开心就是最好的养生。

栟茶本土书画家缪建平是“玩童居”的常客,没有特殊情况,每天下午三点必到“玩童居”打卡,和蔡献一起品茗、下棋、练字、聊天。“我们不爱打牌,更不喜欢谈论是非,我们俩在一起就是聊艺术、聊人生,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缪建平说,“玩童居”的二楼有个“韵墨轩”,他经常和当地的书画爱好者相约来此挥毫作画,畅叙友谊。

 想要打造一处美丽的庭院,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和金钱,还需要不断维护和修整。“我的退休金几乎都用在园子上了,每五年一轮保养,每次做完都焕然一新。”蔡献坦言,周围也有很多邻居劝他把园子里的小桥流水填平了,把花草拔掉,改种蔬菜,但他丝毫不为所动。“蔬菜可以去菜市场买,但庭院的美好是无价的,它代表了我的生活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移步换景处处有“惊喜”

“一人一园”乐在其中

卫生间的墙壁上挂着一只二胡造型的钟表,淋浴房内放着一张“消夏神器”——瓷凳,橱柜里摆着数百把造型各异的茶壶,院子里的秋千随着微风徐来轻轻晃动……

用家庭式收藏馆来形容“玩童居”可谓恰如其分。从年轻时起,蔡献就情迷收藏,几十年来,他的各类藏品已达到上千件,每一件的背后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你看,这个老瓷碗,是上世纪70年代我花10块钱从马塘镇桐本桥收过来的。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20块。”蔡献说,“玩童居”里的藏品并非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但一定都是“好看”“好玩”,符合他审美的。他在收藏这些物件时,也收藏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心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老物件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蔡献的“玩童居”内,它们的身影依旧灵动。“这叫茶捂子,是用柏木做成的。在没有热水瓶的年代,可以把灌满开水的茶壶放到茶捂子里,再用棉花塞紧空隙,就能保温一整天。”“那是铜制的脚炉,大冷天,把点燃的木炭放在炉内盖上盖子,将穿着棉鞋的双脚踩在上面,那叫一个暖和啊……”

在蔡献众多门类的藏品中,数量最多的当属紫砂壶。“壶龄超过20年的,都算是老紫砂壶了,用它们泡茶可以很好地保留茶香,喝起来口感也特别好。”一提起茶壶,蔡献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拿起“宝贝”逐个向记者介绍,盖钮朝上的“牛鼻子壶”,如微微露出的牛鼻犹如水淹没了牛身,巧妙自然,盖身饱满,生动与趣味完美结合;壶口形似僧帽的“僧帽壶”,口沿上翘,前低后高,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以梅花为主题的“梅桩壶”极具文化艺术价值,用堆花手法,以梅桩、树皮及缠枝塑造成型,成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此外,园子里,还陈列着各种名人字画,以及宣石、灵璧石等奇珍石头等,无论室内室外,都是移步换景,让来访者每走一步就忍不住驻足停留,仔细观赏。“老伴在南京照顾孙子,女儿在南通工作,平时就我一个人在家,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无聊寂寞。”蔡献说,除了喝茶会友外,他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园子里打扫卫生,仔细擦拭每一件收藏品,甚至时常会忙得忘了时间,可谓“一人一园”,自得其乐,既解压,又治愈;尤其是下雨天,他一个人坐在园子里静静地喝茶、听曲,“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莫道弹腾方寸地,自凭豪气走江湖。”这是蔡献在“玩童居”客厅展示的一副对联,更是他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最好佐证。

日日与艺术相伴

守望古镇文化,留住最美乡愁

在悠悠古琴声中,蔡献身着一套黑色绸缎的中式服装,手拿放大镜,对着一块玉石端详……这是三年前,央视七套文化节目摄制组专程来到“玩童居”拍摄的场景。

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央视千里迢迢来“玩童居”拍摄打卡呢?“我们就是寻常百姓家,唯一有点不同的,可能就是我对生活的追求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美好的生活需要仪式感,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守望古镇文化,留住最美乡愁。”70岁的蔡献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栟茶古镇上以留守老人居多,但随着古镇改造工程的实施,四面八方的游客变多了,也有不少年轻人开始返乡创就业,这让他深感欣慰。

  为了更好地传播古镇文化,早在2020年,蔡献就加入了如东县栟茶历史文化研究会,并担任理事。“我生在古镇,长在古镇,对我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得小时候,古镇上就是一户挨着一户的商家,人气很旺。”为了加快推进古镇的二次建设,蔡献和研究会的骨干成员们积极向地方政府献计献策,提出了“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建议将古镇石头街上的老石头进行了编号,在完善下水道、地下电缆等改造设施后,将这些老石头重新铺设在古镇的步行街上。这一想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并得以顺利实施。

作为栟茶镇茗海社区合唱团和民乐团的指挥,蔡献还积极发挥余热,用他的艺术才华,为广大居民服务。“每周一、周五下午两点到四点的排练雷打不动,我们还经常在古镇上的‘茗海戏楼’亮亮嗓子呢。”蔡献说,闲暇之余,他和热爱音乐的女儿还会在自家花园即兴合奏,一人吹口哨,一人弹手风琴,并拍摄成小视频分享给亲朋好友;正所谓“艺术浸染好家风”,蔡献的孙子目前就读于南艺附中小号专业,同样是一位“音乐小王子”,去年5月,他的小号独奏音乐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小剧场成功举行;古镇上的年轻音乐老师骆杰、姜琴等人,也是蔡献的“忘年交”,时常一起排练交流,分享音乐心得……在他看来,喜欢艺术的人都有一颗纯净简单的初心,本真善良是他们共同的特质。

在“玩童居”,特别布置了一间别具一格的“乐房”,小提琴、二胡、大提琴、月琴、琵琶、二胡、古琴、手风琴、钢琴等十多种乐器应有尽有,卡拉OK等音响设备也一应俱全,来客们时常在此载歌载舞,共享欢乐时光。“每天住在自己精心打造的园子里,有音乐的滋养,茶艺的熏陶,收藏的快乐,还有这么多热爱艺术的好朋友天天陪着我,心情想不好都难呢!”蔡献说,在有生之年,他会继续追求美好生活,用实际行动告诉周围的人——人到古稀,依旧可以活得潇洒自在!

“只要皱纹不长在心里,你就永远风华正茂!”这是古镇“潮人”蔡献的人生格言。没有年龄焦虑,永远豁达开朗,可以预见,“老玩童”蔡献童心不老的趣味人生还将续写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