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堂食外卖餐饮店具有低成本优势,但消费者难以实际了解到店内卫生环境,极易产生食品安全隐患。如何才能有效监管确保外卖安全卫生?8日,记者就此展开专访——
记者实地暗访——
站着粘脚 摸着粘手
食材和调味品被随意地堆放在地面上,灶台上的油渍斑斑驳驳,墙壁被烟熏得泛黄;宠物猫在店里店外随意出入,店门口的各式杂物散放着异味,地上还倾倒着没有干涸的飘着油花的污水……7月8日下午记者在我市崇川区境内的鸿鸣摩尔欢乐广场饮食一条街暗访时,一些“只做外卖不做堂食”的小餐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位于广场最南侧、紧邻沿街道路的一家“私房菜馆”,是美团上外卖生意比较火爆的一家“网红店”,排名居前。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人气较旺的餐饮店后厨操作间里,环境卫生状况却让现场暗访的记者大吃一惊:偌大的白色塑料盆里装满了红烧肉,上面躺着一只勺子,由于没有任何遮盖,几只绿头苍蝇正在上面“嗡嗡嗡”乱飞,加之天气炎热,里面又没有空调等降温设备,这些已烹饪好的熟食如何保证不变质,也着实令人放心不下。
“站着粘脚、摸着粘手”是记者在后厨“参观”时的直观感受。由于地上有油污,一些地方垫了几块纸板,操作台上也可见油渍散布,不通风的屋内充斥着辣椒炝炒过后仍未散去的味道。
“你放心,订我们这儿的家常菜不用担心质量问题。”见记者盯着苍蝇乱飞的一盆红烧肉直皱眉,三十岁左右、厨师模样的男子,一边挥手驱赶着苍蝇一边解释,“才出锅的新鲜红烧肉嘛,这香味总是要惹来几只苍蝇的。没事,没事!”
一路十来家跑下来,记者发现这些只做外卖的餐饮店,卫生环境有待提升。在一家店内,记者看到两位打着赤膊的员工在并不宽敞的店堂内,一个呼呼大睡、一个在刷手机。
也有一些店做得不错。走进“二月里·下饭菜”的家常菜外卖餐馆,记者看到店内两名人员全都戴着厨师帽和口罩,店内明亮整洁、食材摆放有序,操作间里使用的是四台炒菜机器人。
“做餐饮,食品卫生安全第一位。‘全是现炒、非常下饭’不仅仅是广告语。你看,这些食材都是端平桥农贸市场的供应户每天定时送上门的,确保新鲜不过夜。十几种菜品荤素搭配都是根据订单现配现做,没有剩余。”餐馆服务员说,目前市区四家连锁店都是这样的运营模式。
纯外卖降成本——
投入较低 快速分化
“实事求是地来看,和需要承担高昂的租金、人工以及各项成本的一些堂食门店相比,纯外卖店的商业模式,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主要表现为‘门槛低、成本低、投入小’。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成本控制是做生意能否赚钱的第一要素。”7月8日下午,在市区从事烤肉和香辣火锅经营的餐饮企业负责人沈俊,坦率地向记者介绍,“不考虑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想挣钱只能沦为空谈。”
作为业内人士,沈俊说只做外卖的这些小餐饮店,通常位于密集商圈的边缘位置,或是城中村或城郊接合部,大多数只需十多平方米经营面积,租金成本比很多堂食店低了许多。
“没有线下就餐的场景,也就对店面位置、门店大小、装修特色、周边环境以及人流密度等等因素无须过多考虑。最重要的是,要便于外卖骑手取餐。”沈俊说,“由于这些较低投资成本优势的客观存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也由此导致近年来专做外卖的餐饮店铺越来越多。并且,这类店铺不需要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只要在线上进行精美包装,通过美团等网络平台吸引顾客就行。”
确实,记者在多个外卖平台上看到,一些专做外卖的网店相关信息很少,只展示特色菜、订单价格、优惠幅度等信息,反倒是链接的一些网友评论,对店铺进行了“感性包装”。
记者进一步采访一些外卖平台后了解到,根据有关规定,无堂食外卖店铺入驻时需要严格审核店铺的真实性、店铺资质证照等等,平台还会要求店铺在后台上传真实环境图,用于审核商户是否真实存在,但是,并不强制要求店铺展现外露图片。为减少店铺经营者上传门店图片与实际不符情况的出现,商家详情页面所展示的图片,允许实际消费者在点评过程中自发上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性监督”。
“说实话,我是很担心这些只做外卖餐饮店的卫生状况。”市民李萍的观点,代表了不少市民的担忧,“你根本看不到加工过程,就像开盲盒,没问题就是幸运的。”
“现在市场还处在一个新业态形成并快速分化的过程中。做得好的,市场美誉度和信誉度会越来越高,连锁店会越来越多;做得差的,会被消费者用脚投票、被市场淘汰。”市消协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因此,消费者在点餐时要睁大眼睛,优先选择形象佳、商誉好的品牌外卖餐饮店。
新业态新对策——
强化监管 狠抓安全
“作为互联网发展产生的新业态,专做外卖的食品经营场所近年来不断增多,这些无堂食外卖店相对集中在街道小巷、民宅内,因其规模小、人员流动大、场所隐蔽、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少等原因,部分无堂食外卖店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如‘成捆的食品原材料在地上随意丢弃,狭小的隔间内有人炒菜有人光脚睡觉,灶台上遍布油污’等,还有一些店铺‘挂羊头卖狗肉’躲避平台与相关部门监管。这些,都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重视。”8日下午,南通市饭店与餐饮业商会秘书长顾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顾建华认为,无堂食外卖店铺由于不主动招揽客户,且与普通消费者没有物理上的接触,缺乏消费者监督,此外因其基础条件较差,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客人投诉较少、容易被监管忽视,基础条件差、责任落实难、监管很难兼顾现实,在“放管服”背景下,容易成为“影子店铺”。
如何加大对无堂食外卖店的有效监管,确保外卖安全卫生?南通市饭店与餐饮业商会呼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督功能,监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店铺的生产状况。同时,发动街道社区力量和网格管理员优势,实行“外卖一条街”辖区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与此同时,商会要求全体“餐饮人”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高位推动“两个责任”落细落实,用良心和道德全力守护好广大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曾经点了一份外卖茄子烧肉,结果发现里面有小虫!拨打12345政府热线和12315维权热线后,商家道歉并予以合理赔偿。”市民冯慧对记者说,“希望这样的事以后越来越少。”
记者同时了解到,监管部门对这类店铺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就在上月初,南通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展开“骑点我抽” ——无堂食外卖食品专项监督抽检,17家餐饮服务单位54批次食品被查验。下一步,系列专项检查行动还将次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