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 南通发布


和朋友闲聊,当聊到孩子的教育时,气氛一下子沉重起来。大家都在为孩子的未来担忧,每个家庭都在卷,每个父母都在拼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成功的人,做一些看起来成功的事。


作家梁晓声(上图)受邀到某大学作讲座与学生们互动时,一男生语出惊人:“如果30岁前,最迟35岁前,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梁晓声问:“那什么是不平凡呢?”

男生回答:“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者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或者掌握一定权力。”

后来,梁晓声接待一个欧洲学者时,对方问梁晓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梁晓声答:“怕一种平凡的东西。”

欧洲人追问:“究竟是什么?”

梁晓声说:“就是怕平凡的人生。”

欧洲人无比惊讶:“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欧洲人都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生活,你们怎么那么害怕平凡啊?”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影响很深,因其强调“大成”等理念,将追求卓越和完美视为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平凡”是一个近乎贬义的词,而“成功”则鲜亮诱人。但大家对那些所谓“成功”的理解,或许“你以为的你以为,只是你以为”。

在古代做皇帝,很成功了吧?权倾天下,呼风唤雨,天天山珍海味,夜夜三宫六院,可谓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事实上,“皇帝般的生活”未必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举个雍正皇帝的例子吧,如果我告诉你,他是被活活累死的,你会相信吗?

雍正皇帝在位13年,我们看看他的生存状态。

据统计,雍正年间的奏折共41600多份,如果雍正皇帝实行996工作制,每天也要审批10多份奏折。

除了奏折之外,还有大量由六部和各省送来的政务文件。这些文件可不仅仅是看看,很多都有详细的朱批,有些朱批多达一千多字。

雍正在位13年,亲笔写了1000多万字的批文,平均每天2400多字。当然,这只是雍正皇帝的日常工作之一,他每天还要上朝、接见各种官员,有处理不完的国家大事,那可真是“天大的事”。

勤于政事的雍正皇帝,平均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这样的工作量,大多数人听了估计都会眼前发黑,双腿发软。

辛苦一点也就算了,皇帝还是一个高危职业。由于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引来多少人觊觎,历史上被自己部下、朋友甚至亲兄弟、亲儿子干掉的不在少数,古代意外死亡率最高的群体非皇帝莫属。夜深人静的时候,皇帝想到这些,不免惊出一身冷汗来,一会儿怀疑这个有阴谋,一会儿怀疑那个要政变,估计很难睡个好觉。

康熙皇帝在遗诏中有这样的感慨: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书生们每每因此多有讥评。他们怎么知道,皇帝面对的政务之烦,使人不胜其劳。做大臣的,想做官就做官,不想做就不做,回家抱抱孙子,优游度日。皇帝们就没有这样的幸福,做了皇帝就再也没有退路。

可见,皇帝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职业,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皇帝们看上去很牛逼,其实过得很苦逼,“可怜生在帝王家”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凡尔赛”。

如果皇帝是特例,那就看看那些聚光灯下的“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人前风光、人后沧桑”?事无巨细的工作、无处不在的责任、剑悬头顶的压力、没完没了的应酬、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们一边享受着别人的恭维和赞誉,一边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和挑战。谁会在意他们刚抹去眼角的泪水,又匆忙披甲上马、咬牙前行的身影?

我们天天被教育要成为一个成功者,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老子说“有无相生”,很多事物都是动态平衡的,你拥有这些,就必须放弃那些。试想,身居高位、身着正装端坐在主席台的人,能肆无忌惮地打瞌睡、打喷嚏、掏鼻孔、挠痒痒吗?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同样,有钱人的痛苦,你也无法理解。据说,富人最怕被问到的就是:“你都这么有钱了,还有什么烦恼啊?”只有他们知道,钱可以解决烦恼,更可以增加烦恼。世界上的好事常常和钱没有关系,但坏事几乎都和钱有关。

如今,丰衣足食已成常态,人们基本的生活条件大同小异。追求更多的身外之物,属于锦上添花。但凡事都有代价,假如更多的财富必须牺牲健康,我宁愿选择健康。假如更高的职位必须趋炎附势、跪舔他人,我宁愿选择坚守。假如出人头地必须丢掉原有的快乐,我宁愿保持现状。

“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做真正的自己,即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只要有健康,有尊严,有期待,只要能享受人间烟火和天伦之乐,只要能和自己安然相处、握手言和,此生足矣。

所谓的“成功人士”是极少数的,所以成功很难。在我看来,其实比成功更难的是幸福。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幸福才是人生真正的、最大的成功。

从明天起,不,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