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谈“柳岸闻莺”辩 | 南通发布

最近马未都先生因旗下小观拍卖行裁员事件冲上热搜,离2008年马先生在央视首次主讲《百家讲坛》进入公众视野已有十多年。笔者当年对马先生崇拜至极,《百家讲坛》一集不落全部听过,甚至后来还找到音频资料反复听,买书回来看,对很多故事如数家珍。马先生讲到家具中的“屏几”一集时说在香港购买的清乾隆黄花梨款彩西湖十景十二扇折屏上的“西湖十景”中“柳浪闻莺”原为“柳岸闻莺”,认为乾隆年的“柳岸闻莺”要更为准确,笔者当时就认为此说法值得商榷,今想起来和大家聊聊。

中华书局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第七讲“别具匠心——屏几”中提到,2001年,马先生在香港通过拍卖购得清乾隆黄花梨款彩西湖十景十二扇折屏,这组屏风面积巨大,674cm×320cm,做工十分精美。这里马先生倒并不是描述这个折屏有多精美,而是强调文物的文献价值。这个折屏上绘有“西湖十景”,如: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等等,却有三处有差异,有两处意思上有不同,一处字面上不同。马先生着重说了意思上不同的两处,一处是“平湖秋月”,乾隆元年作“平湖秋色”,另一处是“柳浪闻莺”,乾隆元年作“柳岸闻莺”。

中国文化层面有个独特的现象,文人喜欢把某地(某处)评选罗列出“某某八(十)景”,最早出现的是宋代吴迪的“潇湘八景”,对后世影响很大,文人纷纷模仿,归纳、总结、生造出地方上“八(十)景”。笔者家乡如东下辖镇上在清代也评出了“蠙山八景”“丰利十景”“栟茶十景”云云,有的单从文字上看是很美的,如“蠙山八景”有:碧霞晚眺、范堤归牧、东林诗社、西寺晨钟、盐岭积雪、蠙山晓日、管池泛月、南坎春潮等,现在看来这些也不成为风景,只是文人的“心灵寄托”而已。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八(十)景”莫过于“西湖十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十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是心向往之的存在。某地文人“生造”出某地“八(十)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对“西湖十景”的向往,杭州去不了,家门口的风景“冠名”后也能“稍慰”下心灵。世易时移,“西湖十景”古今也有变化,马先生认为,西湖岸边栽有柳树,刮大风的时候,柳枝飘起来,像浪一样,这就很美。原本这一景叫“柳岸闻莺”是正确的,刮大风时鸟是不叫的,即便叫也只能听到风声,听不到鸟叫。马先生推测是有“好事者”看到柳树翻卷,把“柳岸闻莺”改为“柳浪闻莺”,觉得诗意无穷,却忽视了“闻莺”这个细节。

马先生认为风大鸟就不会叫,其实是他不熟悉鸟的生活习性,鸟儿在嘈杂环境中是会大声鸣叫的,自然界刮风的情况下,鸟儿是会集体鸣唱的。有养鸟经验的都知道,只要开电视或者音响时,家里的鸟儿也会大唱或者低吟。很多时候,人们将新鸟故意放在电视机上,让其受刺激鸣唱。南京、苏州、上海等江南地区过去是有养绣眼的传统,日常有“冲绣眼”的习惯,即大家到茶馆或者公园等地带上自己的绣眼,绣眼扎堆在嘈杂的环境中大声鸣叫,悠闲的人们一玩就是一天。南方夏季多梅雨和台风,人们常常在雨后或者风中听到麻雀、绣眼、柳莺等鸟儿集体大唱,称之为鸟儿“扛阵头”(音)。柳莺是中国传统笼养鸟中的翘楚,鸣唱声音优美,与前面说的绣眼鸟类似,只是饲养比绣眼难度大一些,养的人要少。柳莺喜欢扎堆群居,西湖岸边柳树上也是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湖风刮过,柳浪起伏,树上的柳莺在风中大叫或低吟,鸟多声大,游人还是可以在“柳浪”中“闻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