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水是个技术活 | 南通发布

茶圣陆羽


古人没有喝过经过处理的自来水,但泡茶用水却极为注重和讲究。中唐时期张又新著有《煎茶水记》。书中记录了一代“茶圣”陆羽的一段传说趣事,至今读起来仍觉妙趣横生。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尠,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

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湖州刺史李季卿在江南遇到一代“茶圣”陆羽,两人相约共赴一场喝茶的盛宴。当时天下传闻扬子江南零的水泡茶最佳。于是李季卿派一名军士乘舟去江中取水,不巧的是,军士取满水回程近岸处不小心将水洒了一半。军士又不愿再去江中心去取水,于是就近在江岸边将水装满。军士取水返回后,陆羽用勺子将水扬起。说这是江水。但不是传说中的南零水。军士自然不会承认。陆羽不语不言,将水倒掉半盆,然后用勺子取水扬起,对周边人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为吃惊,因为陆羽的判断与军士的所作所为几乎完全一致,于是老老实实承认了因江中风浪大船只颠簸,致使水洒掉了大半而在岸边取水充数的行为。

这个故事对茶圣陆羽的“鉴水”本领渲染得有点神乎其技。但古人对一口好水的追求不可谓不刻骨铭心。明末的浙江绍兴人张岱酷爱饮茶又极为讲究,其辨水的本领与“茶圣”陆羽有得一拼。他在《陶庵梦忆·褉泉》一文中写道“及余辨是某地某井水,方信服。昔人水辨淄、渑,侈为异事。诸水到口,实实易辨,何待易牙?余友赵介臣亦不余信,同事久,别余去,曰:家下水实行口不得,须还我口去。”

张岱不仅能辨出水质的高低好坏,而且还能分辨出水是取自哪个地方哪口井!不仅如此,张岱还孜孜不倦去挖掘寻找上佳水源用来泡茶。“褉泉”就是他首先发现的!“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余仓卒见井口有字划,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益异之。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桥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也就是张岱在文中提到的甲寅年夏天,张岱路过绍兴的斑竹庵,口渴,在井里取水,顿感妙不可言,口感上佳,就像圭玉之凉意。张岱又走近观看水的颜色,就像秋月下的天空,由雾气喷洒为一片纯净的白色,又像山洞里飘出的袅袅青烟,缭绕在山石和松树间,淡淡地将要散尽的模样。更惊奇的是张岱仓促间发现井口的字样“褉泉”居然和王羲之的书法高度相似。试着用泉水泡茶,茶香很快就激发出来。新打的水有少许石腥味,要放置三天三夜才会散尽。而“褉泉”的水有何特别,张岱发明了独特的鉴别方法。嘴里抿一口泉水,翘起舌头抵住上颚,泉水不用吞咽瞬间就下去了,这就是“褉泉”水。

“褉泉”水虽好,但因名气太大,居然很快就被破坏了。张岱在《陶庵梦忆·阳和泉》一文中写道:“禊泉出城中,水递者日至。臧获到庵借炊,索薪、索菜、索米,后索酒、索肉;无酒肉,辄挥老拳。僧苦之。无计脱此苦,乃罪泉,投之刍秽。不已,乃决沟水败泉,泉大坏。张子知之,至禊井,命长年浚之。及半,见竹管积其下,皆黧胀作气;竹尽,见刍秽,又作奇臭。张子淘洗数次,俟泉至,泉实不坏,又甘洌。张子去,僧又坏之。不旋踵,至再、至三,卒不能救,禊泉竟坏矣。”“褉泉”的水出了名,每天都有来挑水的人。对“褉泉”所在的寺庙僧人“借炊,索薪、索菜、索米,后索酒、索肉;无酒肉,辄挥老拳。”僧人受不了这种折磨,“无计脱此苦,乃罪泉,投之刍秽。”竟然去祸害“褉泉”,久而久之,一汪绝佳的清泉被破坏殆尽,再也恢复不出原先的样子了,令人十分惋惜。

“褉泉”被毁后,张岱又挖掘出绍兴另外一处上佳的泉水——阳和泉。虽不及“褉泉”空灵但却比其清洌,张岱如获至宝,给阳和泉做了一篇铭文,“有山如砺,有泉如砥;太史遗烈,落落磊磊。孤屿溢流,‘六一’擅之。千年巴蜀,实繁其齿;但言眉山,自属苏氏。”

去年中秋,泰州市领导邀请我去考察,当地领导带领我考察泰州的美丽乡村,真可谓“行遍三泰清丽地,美丽乡村入画来。”主人介绍,数十年来,泰州深入治理江湖河海,尤其是里下河地区,千方百计做好环保工作。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百姓的饮用水都是高标准的好水。手捧一杯用溱湖水泡出的新茶,沁人心脾,清香甘洌。要是陆羽、张岱能活到今天,亲口品鉴下清甜甘洌的水,肯定会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