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寺西”!崇川区让历史文化在保护利用中永续传承 | 南通发布

寺街、西南营是南通的城市之源和文化之根,现有9个全国以及省、市级文保单位,18处南通市历史建筑,还走出了各类名人50多位。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进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崇川区今年正式启动“点亮寺西”工程,计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让历史建筑得以保护、历史文脉得以赓续、消费业态得以活化,市民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寺街、西南营。

8月1日上午9时许,烈日炙烤着崇川大地。记者在寺街历史文化街区看到,67号房屋前搭建了脚手架,两名工人正忙着拆除房顶原有砖瓦,不远处的天宁寺也正在修缮中。与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条“人民中路”之隔的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南关帝庙巷电力管线改造已经完成,靠近“明坊”入口的一间房屋,也正在进行内部修缮改造。“点亮寺西”工程,已然摁下了“快进键”。

据悉,这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一直备受市、区两级政府关心关注。自2017年以来,崇川区分成3批9次推进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腾迁,目前80%原住居民已经迁走。在腾迁过程中,崇川区按照救急救需的原则,先后对部分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进行了修缮保护,如:通州女子师范门楼及辅房、南关帝庙巷明清建筑群、金沧江故居等。

“以往的保护利用,以点状修复为主。”基于前期保护利用的经验,今年,崇川区决定实施“点亮寺西”工程,对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系统性保护利用,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序推进。

为了加快工作进展,今年5月起,崇川区从市濠河办、国控集团、区文旅公司、区文旅局、区市政局以及属地的和平桥街道、濠阳社区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共计12人的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专班,同时邀请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设计团队,共同组织推进。

“整体的保护利用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保持街区传统风貌,二是体现南通本地建筑特色,三是广泛听取各方建议意见。”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专班负责人陆春新介绍,根据这三个原则,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方案。

其中,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打造“一带一环一驻地”。“一带”即通过打通最南边入口处的仁巷到冯旗杆巷、掌印巷再到最北边的惠民坊西巷,实现与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联通;“一环”即将西南营巷与南关帝庙巷通过内部街巷贯通形成环状,通过改造“明坊”主入口、飞马大厦次入口,修缮部分房屋、引入新业态,打造景观节点等,实现环形区域环境提升、活力增值;“一驻地”即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展览展示馆,让市民游客深度了解街区历史文化和保护利用进程。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打造“一寺、一街、一巷”。“一寺”即启动天宁寺修缮;“一街”即对南北走向的寺街进行部分房屋修缮改造,引入新业态,增加关注度;“一巷”即对胡家园巷周边区域进行整体策划和综合治理,提升街巷风貌。

“我们拟通过改造拓展部分公共空间,以引入新业态、装点老街铺、策划主题展等形式,逐步打开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格局。”陆春新介绍,目前,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环”和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寺”“一街”部分工作已经启动,“首批将挖掘整合辖区非遗文创、休闲茶咖资源,采用快闪店、游击店等形式,打造8家新业态活力创意小店,力争今年国庆期间可观、可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之前的基础配套设施较差,在推进“点亮寺西”工程的同时,崇川还在同步推进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街区特殊消防设计以及地下管网综合设计,未来,街区地下管网将统一改造,消防保障水平将全面提升,街区保护利用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