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烤”验 | 骄阳底下修文物 修缮者为古建披“古装” | 南通发布

7日上午,气温直逼39度,热浪滚滚,在这样的“烤”验下,天宁寺的修缮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金刚殿、大雄之殿被脚手架、防护网包得严严实实,油漆工、木工和泥瓦工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各自忙碌着。 

“天气这么热,稍微在外面待一会儿就浑身是汗。”泥瓦工姜师傅头顶烈日,手上洗砖动作不停,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接下滑落的汗珠。

天宁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殿和大雄之殿因年久失修破损已较严重,及时修复,旨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的原有样貌。

修复工程队于今年7月初进驻,预计180天可完工。目前已完成金刚殿屋面揭瓦、两殿门窗脱漆、木椽修复等工序,正在进行瓦砖清洗、门窗修复上漆、斗拱调整等工作。“修复古建筑的每一个工序都是独特的,需要极其谨慎对待。”现场项目负责人丁智超说。

 老砖新用,修旧如旧

“此次天宁寺的修缮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不仅要保持外立面的原貌,同时要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方法。”丁智超介绍,天宁寺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扇门窗、每一条木橼……都要分间编号、全面记录,“老砖能用的要尽量使用。”

“我们从早上6点就开始干活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要浸泡、清洗。”姜师傅一边跟记者聊着,手里的活也没停下。他头戴安全帽、手戴黑胶手套,弓着身子,手拿毛刷子认真清洗着从金刚殿上揭下的望砖。

望砖,又名“砖望板”或“砖笆”,是旧时房屋中用于铺在屋面椽条上的薄砖,一般在较讲究的砖木结构房屋中铺设,用以承托瓦片,同时具有防止透风、落尘作用。

“这些砖不泡泡透,就清不干净。”年近60岁的姜师傅干了一辈子的泥瓦工,干起活来驾轻就熟。他用一个砖斗车当作临时的洗砖池,地上从屋顶揭下的望砖,以及清洗过的砖都在整整齐齐码放着。

从金刚殿上揭下的望砖,历经风雨侵蚀,已经泛白,失去了本色。丁智超介绍,“当年为了防水,这些砖在使用时,都刷上了泥灰;如今,要重新启用,就需要一片片地清洗。”记者看到,经过清洗的望砖,露出了原本的青灰色,古朴而雅致。

斗拱飞檐间,巧手修古建

“这块门板应该跟金刚殿的‘年龄’差不多,有年头了。”记者见到马文清师傅时,他正拿锤子小心翼翼地修复着一副从金刚殿卸下的门头板。

马文清正在修复的这块门头板不仅开裂成两半,底部还有破损。经过马师傅的巧手,破损处已经修补。在严重开裂处,马师傅采用古法工艺,嵌入了一排木钉,以此将门板合二为一。

“不仅如此,开裂处还要点入环保树脂胶,通过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材料,让文物既修旧如旧,而且更加牢固。”丁智超介绍。

马文清,这位有着30多年古建筑维修经验的木工师傅,曾参与苏州拙政园等多处古建筑的修缮,也被大伙称为“天宁寺修缮工程队攻克难关的‘定海神针’”。谈及天宁寺的修缮,最让马文清自豪的,是对金刚殿斗拱的校正。

瓦当之下,屋顶之内,便是斗拱。丁智超介绍,“古建筑修缮中的斗拱校正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此前,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对天宁寺进行了技术测绘,基于精准数据,绘制了专业施工图。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要施工图付诸实施,需要能工巧匠的数十年积累的手感和经验。”马文清介绍,金刚殿有50多处斗拱,其中,有不少斗拱严重变形甚至局部断裂。斗拱是横层结构与立柱间最重要的关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保证每一个组件位置准确,让每一处相连的地方连接好,才能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通过近半个月的耐心调整,目前金刚殿的斗拱基本得到校正。

慢工紧赶,确保按时完工

让古建筑焕发新彩,油漆是重要的一道工序。满头大汗的陈功兵正在一丝不苟地为一扇木门板的窗格批腻子,“这可是金刚殿的大门,马虎不得。”今年35岁的陈功兵是此次修缮油漆班组的组长。

“天宁寺木结构的油漆工艺繁复而讲究,包括清理霉变旧漆皮、打磨、批腻子、再打磨、上糙漆、上光漆等10多道工序,” 陈功兵介绍,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细致到位,“仅光批腻子这一项,就要反复批,直到表面光滑,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连日来高温不退,却是油漆工的最佳施工期。“气温高,油漆、腻子干得快。”连日来,陈功兵带着班组人员加紧施工,确保工程按照时序完工。

位居寺街的天宁寺,地处居民区,为了不扰民,项目施工一直采取“错时施工”,将施工时间调整为上午6:00至11:00,下午3:00至7:00。高温“炙烤模式”开启后,施工队搭置凉棚、配足配齐防暑降温用品。

按照计划,两殿修缮将于今年12月底前竣工。丁智超表示,目前各道工序都在倒排时序进行,确保工期按照节点有序建设。

【记者手记】好的古建修缮者和文物同等重要

现场的木作、泥瓦作师傅,他们的手大多粗糙、沧桑,有很多细小伤口,皮肤黝黑,乍一看并不似什么能工巧匠。但他们中多则有三十几年的修缮经验,少则有十余年,对于这个行业来说,经验是最大的财富。除了做学徒时的练习,还需要有各种修缮经历,只有接触到足够多的文物,才能不断丰富阅历,成为一个懂行的老师傅。

他们并不是所谓“专业”出身,但诸如苏州园林、慈云禅寺,以及现在的天宁寺都在他们手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除了几位功力颇深的老师傅,一位年仅20多岁的年轻人计嘉豪引起记者的注意。他师承苏州“香山帮”。“香山帮”是我国传统建筑流派,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擅长这门复杂精细手艺的建筑工匠,自古以来出自苏州香山,被称为“香山帮匠人”。

计嘉豪跟随“香山帮”古建大师张喜平学习泥塑技艺,是新一代的泥塑技艺传人。作为一名00后,计嘉豪直言崇尚工匠精神,觉得技艺“很美”,“我们是在制作艺术品。”

文物修缮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建筑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历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庆幸的是,即使是这样小众的行业,也一直有年轻力量的注入,以赤诚热爱传承这份匠心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