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62岁老汉前不久下河救回坠河汽车中遇险3人一事,引发各方反响。这起事件中市民动用河边备用救生圈和竹竿等物救人细节,同样引起关注——
紧要关头,“救人神器”大显威力
7月25日上午9时许,在位于海安市凤山南路的翻身河水域,突发一起险情!
一辆黑色小轿车在右拐弯经过翻身河河畔时,方向偏转冲下河道后坠落河中;危急时刻,买菜路过事故发生地、今年62岁的老汉顾顺明没有任何犹豫,顺着爬梯迅速下河,并携带爬梯上的救生圈奋力向落水车辆游去。老人将三名落水者救至岸边,拽着救生绳上了岸。
在事发现场,人们注意到,翻身河河面较宽、河道较深,再加上疏浚后河道两岸用水泥和石材加固,十分陡峭呈垂直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一旦落水,除了溺水遇险,还很难自行攀爬脱困逃生。
因此,在此次成功救援的背后,除了好市民顾顺明等人挺身而出、义伸援手,海安当地几乎随处可取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救援设备,同样功不可没。
救援竹竿、救生圈、救援绳、岸坡扶梯……可以说,正是这些其貌不扬的一系列“救人神器”,在人们发生意外、遭遇生命危险的关键时刻,保障了遇险者的生命安全,发挥出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政府职能部门预防为主、未雨绸缪的做法值得点赞。这些提前预置的各种救生设施,有效地发挥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奇效。”当地市民许建峰等人告诉记者。
“市民的褒扬,是对我们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的高度肯定。下一步,海安市住建局将继续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对城区河道沿线居民多、道路通行量大的重点区域增设救援设施。”海安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因地制宜,1.2万多根竹竿成了救命竿
“你看,这根救援竹竿我们固定在河边监控设备杆柱上,标识醒目、方便取用,一旦目击者发现有人意外溺水,第一时间就可以取用,将长长的竹竿伸向河道中的遇险者溺水处,先期展开紧急救援。”8日,海安市公安局城西派出所社区民警王忠明,指着绑定在路边照明灯灯杆上的一根粗长救援竹竿介绍,“这条河道名叫钟横河,长度2公里,宽度8米、深度5米,是一条乡村河道,东西走向,贯穿胡集街道钟涵村、谢河村、胡集村。”
一路而行,县级河道“中心河”、连接南通和扬州两地的省级河道“南通扬运河”等河道周边,全都设置救援竹竿……这样的应急救援竹竿,在海安全市的设置总量达1.2万多根!
“从2022年开始,公安部门就在全市桥梁、易落水处设置救援竹竿,方便人民群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救援。”王忠明介绍,“海安地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河流、湖泊星罗棋布,从接报的一些溺水警情分析,目击者不会游泳、没有救援设施成为阻碍溺水黄金救援时间内成功施救的拦路虎,全面实施救援竹竿行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针对性措施之一。”
王忠明说,城西派出所下辖24个行政村,驻村辅警37人。这些设置在河塘沟渠危险部位的救援竹竿,张贴有“溺水救援请勿占用”警示标识,落实标号管理;每个派出所投放量在1000根以上,长度不低于5米、直径不小于3厘米,两端及表面削平,无尖头和毛糙,驻村辅警负责巡视检查、派出所负责抽查,竹竿发现损坏由驻村辅警上报,派出所重新购买或驻村辅警及时补充。
除了统一设置救援竹竿,从2022年7月开始,海安境内每个公安派出所还配发了救援皮艇。
在海安市李堡镇,一位居民意外落水岌岌可危,当地正是依靠应急救援竹竿将他顺利救还。
濠河之畔,232只特制救生圈守护安全
在南通市区,被南通人视为母亲河、美誉为“少女脖子上的项链”的濠河周边,越来越多的市民注意到,河畔设置的特制救生圈,成为救援各类溺水事故遇险者的宝贵生命的“守护神”。
风光旖旎、秀丽迷人的背后,濠河,也存在着水深不一、水情复杂的安全风险。
“我们从实际出发,重点针对河畔护栏高度不足一米的区域,包括濠西书苑在内的五座亭台、游船码头等区域,在20多公里长的濠河岸线上,错落有致地设置了232只特制救生圈。”8日下午,站在濠河边上,南通市濠河景区管理办公室安全监管科科长黄学文一边向记者演示着特制救生圈的使用方法,一边介绍,“你们看,这种救生圈是专利产品,它带有数十米长的特制的、十分牢固的绳索,可在较大范围的水域内使用。而且,收取都极为便捷,保证了紧急救援时的应急所需。”
黄学文同时告诉记者,与救生圈互为配合的还有警示牌,上面清楚地标注着“救援求助电话89091007”。
“根据濠河救援工作的自身特点,我们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竹竿。和县区的情况不同,通常情况下,我们准备的应急救援竹竿主要是为了配合一些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时使用。”黄学文说,这是因为救援和使用的性质有一定的区别。
除了特制救生圈和应急竹竿,濠河景区管理办公室还有一支数量为9人的专职安全救援队;这支救援队除了负责对特制救生圈出现的缺损、故障进行日常维护,一旦接到求援电话,他们会在3分钟内抵达现场展开紧急救援;在这背后,还有濠河水域监控全覆盖技防力量的强力加持。
不断强化,“小物件”织牢“安全之网”
生命安全,至高无上。
“借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8日下午,我市蓝天应急救援队一位队员告诉记者,“夏季溺水事件多发。一般情况下,人在溺水后的5分钟是‘黄金救援期’,超过5分钟,死亡的后果较难避免。而实践表明,有效的施救,除了现场有人紧急出手下河救援,还要掌握心肺复苏等正确的施救技巧。但是从一些意外事件的处置状况来看,在野外,不少施救现场并不具备相应的人力和技术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根看似简简单单的竹竿、一只普普通通的救生圈,就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所以说小物件不小,意义非凡。”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我市启东、海门、通州等地,都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推出了相应的“救急神器”,确保当地百姓遇危有救。
其中,海安更是不断强化这一基础应急救援设施的建设,为当地百姓构建起一张严密的“救生防护网”。
“特别是从去年以来,根据南通和海安两级职能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海安市住建局在海安城区的翻身河、洋港河、小焦港河和通扬河四条河道,以200米左右为间隔,交叉安装了救生圈126个、救生绳6300米、河段爬梯124个,实现了城区四条河道主要水域及涉水景点的无盲区、全覆盖。海安市住建局还将其纳入城市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工作中,由海安城建集团负责定期巡查、维护、保养、巡查,一旦发现出现损坏的救生设备,立即及时进行更换,确保平时状况良好、应急使用发挥实效。”采访中,当地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项工作,只会强化不会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