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夏末秋初,正是梨果丰收采摘的时候,海安千亩的梨园里,绿意盎然间点缀着点点金黄与翠绿,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陶醉的果香。
梨产业是海安特色产业。目前全市梨园种植面积5000多亩,主要栽培苏翠1号、翠玉、翠冠、新高、秋月等品种。2020年以来,海安优质梨果参加省市级评比,荣获金奖15个,银奖25个。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安建国家庭农场选送的“晓月”牌秋月梨被评为“中华好梨”。2023年第二届“中华好梨”评比中,海安大鹏家庭农场秋月梨荣获“中华好梨”称号。
为传承好、发展好“海安脆梨”的特色品牌商标,江苏省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海安推广示范基地按照“提品质、扩规模、优技术”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引导老果园栽培模式改造、新果园标准化建园,持续将海安梨产业发展成乡村振兴海安样板的支柱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这是我们梨园现在应用的‘主干型’栽培模式,比起传统疏散分层形,主干形梨结果树枝组量更大,丰产性更好,机械应用程度也更高。”在有着30年栽培历史的海安建国家庭农场,一个个梨子果大圆润,簇拥枝头。负责人周建国介绍,这种栽培模式下长出的树形,可以在主干上直接生出结果枝,果枝单轴延伸,树体细长,还能以较大密度种植,“平均每亩可多种约80棵梨树。”
“今年俊鑫农场大丰收,按照1亩5000-6000斤果子估算,比去年足足多了1000多斤!这一丰硕成果得益于农场全面实施的现代化改造措施。”江苏省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海安推广示范基地主任蔡广州说。今年,农场内搭建了离地0.5米、顶高2米的“Y”形棚架,改造后的梨园在耕整地、施肥、灌溉、除草、植保、修剪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俊鑫家庭农场的老梨园又焕发新生机。
橙黄的秋月、嫩绿的苏翠......俊鑫家庭农场目前在田梨果有十多个品种,今年又引进了沪晶18号与新玉各20株,这块老梨园梨果品种“家族”的日益壮大,果园优质品种展示效果进一步提升。
在海安的另一端,海安建国家庭农场则在梨主干形标准化果园建设的路上一骑绝尘。
走进建国农场,梨树笔直挺立,拳头大的香梨挂满了枝头,梨树的间距十分宽阔,粉草机、风送式喷雾机等机械穿梭其间毫无障碍。
“你看,梨树下面可有大讲究了。”定神一看,原来梨树行间距都埋了下水管道,到了雨水期,也不用担心梨园排水的问题。同时,在高温干旱时节,还可以关闭回水阀,进行灌溉。“只要30分钟就能把全梨园的40亩地灌溉完成。”建国农场负责人周建国说。
此外,周建国还利用5G技术,对梨园实施了水肥一体化等智慧管控,将数据转化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新农资”。如今,仅需轻触手机屏幕,40亩梨园的土壤墒情、温度、PH值等关键信息便一目了然,仿佛为整个果园装上了敏锐的“智慧大脑”。不仅实现了对果园环境的实时监测,还能在温度波动、PH值变化等关键节点及时发出预警,便于果园工作人员迅速采取调整措施,确保果园生态与生产的最佳状态。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好俊鑫和建国家庭农场协同推广作用,持续抓好全市尤其是主栽区的老梨园改造工作,在田间气候调控、树形更新、品种优化上下功夫,同时不断拉长海安梨产业链条,强化果品初加工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为海安脆梨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增长点,写好海安脆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篇章。”蔡广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