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花却有花。作为江浙沪最大的无花果集中成片种植基地,眼下,如皋市如城街道谷溢新无花果种植基地800多亩无花果迎来了丰收季。无花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在我国已有千余年栽培历史,又被称为“糖包子”“甜蜜果”。
谷溢新基地新鲜采摘的无花果,经过自家工厂清洗、切瓣、烘干等加工处理后,制成无花果干,每天的果干产量达2—3吨,占全国同类产品销售市场的15%。记者走进种植基地,近距离感受这份“甜蜜产业”背后的故事。
强“芯”计划
培育多个优质高产品种
28日,走进谷溢新无花果种植基地,仿佛进入了五彩斑斓的果实世界:黄绿的芭劳奈、红色的波姬红、紫黑的波尔多……个个颗粒饱满,甜香扑面而来。“基地共有31个无花果品种,这个芭劳奈是我们从200多个无花果品种中筛选出来的。”基地负责人陈宁介绍。
1993年,陈宁的父亲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无花果优质品种回到山东老家种植。2022年,陈宁又把这个甜蜜产业挪到了如皋,承包800亩地扩大种植规模,成为江浙沪最大的无花果种植基地。他把这一举动称为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如皋地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为无花果种植提供了先天有利条件,不仅可以免受北方气候冻害,还能有更多的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我们前期调研过,如皋的纬度最适合无花果种植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无花果好不好吃,品种是关键。波姬红果品大、清甜多汁,芭劳奈果甜味浓、有糯性……为了获得适合制作无花果果干的品种,2015年,陈宁和山东省林科院的孙教授去日本考察,并带回了芭劳奈品种,因谐音香蕉的英文读音,也被叫作“香蕉无花果”。
芭劳奈果绿皮薄,不仅膳食纤维、钙、硒等元素含量较高,软糯的口感和恰到好处的甜味也很适合加工成果干、膳食纤维棒等食品。“它皮薄、产量大、甜度高,满足我们制作果干的需求。”
2016年,陈宁基地的无花果鲜果获得“全国无花果金奖”,2023年,谷溢新的无花果果干又在世界无花果大会上喜获金奖。
2022年,基地意外地发现了自育的芽变新品种“宁彩”。“宁彩”果皮和枝条颜色都有着黄绿纹理,兼具口感好、产量高和观赏性强的优点。“当年我们就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申报了国家级新品种,计划2025年完成合作审定。”陈宁说。
不同于其他专做鲜食无花果或无花果干的公司,谷溢新还做无花果苗木培育、销售。“只要把苗培育好,植株长得健康粗壮、免疫力强,管理起来自然省时省力还能节约成本,结出的果实也更绿色优质。”
科技赋能
集约精细管护效益高
从种植到采收、加工,陈宁全都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倡导用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让无花果更有含“金”量。
2015年、2016年,陈宁专门去日本学习无花果“一”字形栽培方式。几年后,在意识到该栽培模式会影响无花果品质时,他果断进行了本土优化落地,将种植模式改良为“X”形栽培。
“无花果一株苗可以结5斤果,前期我们会采取密植的方式,等到了后期再进行间伐”。经过不断的实验,陈宁发现,这种种植模式不仅带来更高的产量,同时,因为管理简单,也减少了劳动用工,还能将这种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复制在其他品种上。
甜蜜事业也是绿色产业。由于无花果树的白色汁液中含有蛋白酶、矿物质等,不仅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还有一定的驱虫性,这种天然优势让无花果病虫害防治也相对简单:当虫子碰到白浆时,果浆的腐蚀性会自然将其驱逐。“另外,我们基地果树的肥料都用的是如皋养殖场的畜牧粪肥的沼液,富含微量元素矿物质。”陈宁介绍,基地每年能帮助养殖场消耗约5000立方米的沼液。
“入村容易、驻村难”是每一个农产品扩大生产时面临的困境。芭劳奈味道鲜、营养高,但其不耐储存、保鲜期短,导致走不出、走不远。陈宁将目光瞄准了无花果慢烘焙市场,于2021年建立了自有品牌,将无花果低温烘烤成干,在最大程度保留原口感的同时,也让营养价值得到了最大化。
清洗、切瓣、平铺、烘干……在无花果基地东北角的加工基地,工人和大型设备相互配合,正抓紧生产无花果干,不久后它们将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六七斤新鲜无花果才可以烘出一斤果干,加上机器烘干的成本费用等,从效益上说,果干售卖远不如鲜果。”陈宁说,但这样可以把无花果销售到更远的地方,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果干目前只供线上,在淘宝、天猫、小红书、抖音等电商平台上都有,非常畅销,‘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也带过我们的货。”
跨界融合
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昨天,基地里前来采摘无花果的游客络绎不绝,人手一个采摘篮,不仅可以体验采摘的快乐,还能就地品尝新鲜的“糖包子”。“我们是在抖音上团购了9.9元的采摘券,果子又大又甜,太值了!”临近中午,市民王女士带着满满一篮无花果乘兴而归。
新鲜无花果运输易破损,如何才能让更多人尝到这份“限时”甜蜜?去年,陈宁邀请100多个达人在果园直播,吸引2万多人入园采摘,今年采摘热度依然不减,“在抖音上检索南通本地采摘农家乐,我们无花果基地的收藏和人气都是第一名。”
采摘有了数字化的“云端”交易信息调配,让卖果不再是一件愁事,而要让无花果真正不愁卖,还要重视品牌效应和人才建设。
果园里,23岁的黄宏略正熟练地驾驶小型拖拉机,来回帮工人称重、卸货。2023年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专业毕业后,他应聘来到基地,成为一名“新农场主”。
如皋市老科协农业农村分会会长、如皋果蔬协会顾问李明光介绍,去年6月,基地开展校企合作,聘用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果园做管培生。“根据专业区分,他们有的做果园管理,有的在做直播,还有的在工厂学习发货、跟单,今年又招了十几个。”
“我很满意这份工作,骑三轮车十来分钟就到了,每天都能有300多元收入。”见到司祥兰时,她正穿着风扇服鼓鼓囊囊地带着采摘篮来到货车旁称重。像司祥兰这样在基地采摘的村民有100多人。“我们村有个72岁的老太太,9个半小时里能采摘900多斤,一天有400多元的收入。”
采摘全人工模式也激活了当地的“致富经济”。目前,基地采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联农带农,逐渐将无花果种植发展壮大为当地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
无花果的采摘期可持续到11月。目前,基地正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反季节无花果项目,填补市场空白,提升亩均效益,努力让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无花果鲜果变为现实。
从种苗种植、采摘加工,到入网销售、联农带农,从一颗果到一条链,陈宁通过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带着无花果强势破圈,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去年,谷溢新无花果种植基地销售额达600万元。
“我们的目标是‘农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公园’,不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陈宁介绍,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将基地扩展到近3000亩的规模,力争让无花果干在全国市场占据约50%的份额,成为全国无花果果干销售冠军。
“协会将不断发挥作用,推动无花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李明光说,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来提升科技含量,研发出富硒无花果和高钙无花果等特色果品,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助推无花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王颖 卢兆欣)
启东汇龙镇跨村联建、资源共享,促成100多个产业兴旺案例——
扩大“朋友圈”做大“共富圈”
29日,启东市汇龙镇冬藏村芦笋种植基地库房,照例又见五四村森源农产品合作社的保鲜车上门收购新鲜芦笋。“幸好有两村干部牵线搭桥,小芦笋走出困境又迎春天。”基地负责人翟亚军感叹。
一方水土,共谋繁荣。今年,汇龙镇党委创新运用“组织联手、产业联兴、资源联享”村级党组织“跨村联建”行动,促成总计100多个诸如“芦笋复兴”这样的产业兴旺案例,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全域推进、乡亲共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格局。
今年年初,该镇党委谋划乡村振兴,着眼村域间地域相连、产业相融、优势互补等特性,打破村庄壁垒,联动6个机关支部、27个村级及34个“三新”党组织,因地制宜构建起近郊、惠丰、圩角、永阳4个片区党建联盟,强化党建引领,做大产业蛋糕,扩充乡亲共富“朋友圈”、构建乡村振兴“一盘棋”,促进区域更高水平繁荣兴旺。
该镇作为启东市区城关镇,分别由原城郊汇龙、城南惠丰、城北永和、城西圩角四个镇合并而成。此前,四个镇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且在区域发展中不断发挥主导作用。该镇党委扬长避短为各片区量身定制“赋能帮农”“联企助农”“数商惠农”“融旅兴农”四个振兴主题,一经落实,产生良好效应。
“赋能帮农”,近郊党建联盟打造8个“邻聚力”就业服务站,克明、汇东、合兴镇等8个城郊村的党总支书记纷纷领办“就业帮扶共富书记项目”,致力破解搬迁安置后城郊村劳动力再就业难题,已为120多个村民介绍、提供“出门即就业”增收岗位。
“联企助农”,永阳党建联盟五四、冬藏、士清、爱新等6个村级党组织联手农产品加工及商贸企业,引领特色种植、领富一方乡亲,入夏以来,区域内的龙洋冷库、新欧尚连锁超市、森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已利用这一平台,帮销数以千计农户价值超300万元的各式农产品。
“数商惠农”,拥有全镇最大规模特色种植基地的圩角片区,力求以网络流量转化为乡亲致富增量。据此,党建联盟联合各村创办的“电商直播间”“认领一亩田”等项目相继投运。其中3场助农直播,就在线销售优质黄桃、猕猴桃等特色农副产品5万多斤,总额超70万元。
“融旅兴农”,惠丰党建联盟利用沿江生态资源,合力打造以秀丽乡村、大美长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新干线,起点自南郊村主题公园,经鹤群村江天生态园、惠丰集镇、近江村稻麦海洋、临江村农民乐园,最后到达滨江绿廊。一路风景,串珠成链,入夏后吸引游客已超10万人次。(通讯员龚敏燕 姜斌 记者唐佳美)
采用先进栽培模式、安装智能管控系统,田间改造结硕果——
海安老梨园焕发新生机
夏末秋初,梨果丰收时,近日,走进海安千亩梨园,绿意盎然间点缀着点点金黄与翠绿,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陶醉的果香。
“这是我们梨园现在应用的‘主干型’栽培模式,比起传统疏散分层形,主干形梨结果树枝组量更大,丰产性更好,机械应用程度也更高。”在有着30年栽培历史的海安建国家庭农场,一只只梨果大圆润,簇拥枝头。农场负责人周建国介绍,这种栽培模式下长出的树形,可以在主干上直接生出结果枝,果枝单轴延伸,树体细长,还能以较大密度种植,“平均每亩可多种约80棵梨树。”
“梨树下面可有大讲究了。”定神一看,原来梨树行间距都埋了下水管道,到了雨水期,也不用担心梨园排水的问题。同时,在高温干旱时节,还可以关闭回水阀,进行灌溉。“只要30分钟就能把全梨园的40亩地灌溉完成。”周建国说。
此外,周建国还利用5G技术,对梨园实施了水肥一体化等智慧管控,将数据转化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新农资”。如今,仅需轻触手机屏幕,40亩梨园的土壤墒情、温度、pH值等关键信息便一目了然,整个果园装上了“智慧大脑”。
“今年俊鑫农场大丰收,按照1亩5000—6000斤果子估算,比去年足足多了1000多斤!这一丰硕成果得益于农场全面实施的现代化改造措施。”江苏省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海安推广示范基地主任蔡广州说。今年,俊鑫农场搭建了离地0.5米、顶高2米的“Y”形棚架,改造后的梨园在耕整地、施肥、灌溉、除草、植保、修剪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俊鑫家庭农场的老梨园又焕发新生机。
橙黄的秋月、嫩绿的苏翠……俊鑫家庭农场目前在田梨果有十多个品种,今年又引进了沪晶18号与新玉各20株,这块老梨园品种“家族”的日益壮大,果园优质品种展示效果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好俊鑫和建国家庭农场协同推广作用,持续抓好老梨园改造工作,在田间气候调控、树形更新、品种优化上下功夫,同时不断拉长海安梨产业链条,强化果品初加工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为海安脆梨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增长点。”蔡广州说。(记者 王颖)
海门区临江新区江校村:
人人动手参与打造宜居环境
27日,走进海门区临江新区江校村的“无瑕疵”示范片区,笔直的水泥路从村口直通家家户户,道路两侧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清澈的环村河上,鸟儿成群翩飞。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不仅集中力量推进了‘三棚’与‘三线’的精细化整治,还同步实施了河道与乡道的常态化、循环式管理机制,以示范片区辐射带动全村人居环境整治。”江校村党总支副书记施亮介绍,截至目前,村内共完成道路硬化工程13.5公里,主干道路硬化率与亮化率均达100%,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等到明年四月春暖花开之际,道路两旁将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象樟挺拔、白玉兰绽放、红叶石楠郁郁葱葱,江校村的景致更添几分迷人魅力。”
江校村占地面积约2.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0亩,全村共有810户,在册人口2438人。村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流转土地1942亩,达到总耕地71.9%。
“以前的厕所简陋又脏乱,现在新建的厕所清清爽爽,方便又卫生。”在江校村,提到改厕成果,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厕所革命的一小步,反映出文明进步的一大步,厕改要结合百姓实际需求,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让群众高高兴兴享实惠。”施亮说。截至目前,江校村已成功完成655户农户的厕所改造,昔日的“露天坑”已全面升级为现代化的“水冲式”厕所,并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问题马桶得到及时维修,让村民用得舒心、放心。此外,江校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片区化治理工程,惠及农户368户。
步入村居小院,鸡舍、羊棚、菜园整齐分布,围栏、仓库井井有条。“看着家里干干净净的,我心情也好。”14组村民朱卫兵一边清扫着地面,一边笑着说。江校村在推进厕所革命的同时,也同步深化了“清洁家园、美丽花园、整齐菜园、生态田园”的建设理念,鼓励村民合理利用宅旁空地种植果蔬花木,在家前屋后小菜园精耕细作,实现由“清脏”向“美化”转变。每月,村庄清洁日活动持续推动着村容村貌美化更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各类文化、健康、安全专题活动滋养着民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内驱力”。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施亮表示,江校村将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陆薇)
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召开工作会议
部署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控
日前,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会议,切实做好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秋粮稳产增收。通州区各镇(街道)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负责人、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农资经营龙头企业代表等40余人参加会议。
今年,通州区水稻生长过程遇高温天气,生育进程加快,其破口期与气象部门预测的多阵雨天气吻合,再加上80%主栽品种多为感病品种,穗颈瘟流行风险高,需要抓破口关键期严格防治。
“不同时期破口田块要根据病虫情况进行分类科学防治。”会上,通州区植保站站长张宏军分析了当前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剖析了下一阶段防治工作。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马小莉对当前水稻生产形势进行分析,针对防治指导工作和后期田间培管要点提出建议,通州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妍池提醒各镇街要全力做好水稻穗期病虫防治用药宣传及粮食安全工作。
会议还围绕通州区水稻和蔬菜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杂草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农药使用强度调查、外来物种入侵、玉米大豆等秋熟作物培管及安全科学用药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进行部署与安排。(通讯员 黄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