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南通市通州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州新实践,围绕产业要素、创新要素、平台要素,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一流生态,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履行“党管人才”职责,让人才引进与企业成长齐头并进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创新创业发展规律,不断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凝聚更多优秀人才。
深化组织推进。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重大人才活动、重大人才工程和重大人才项目的动态掌握、过程评估、跟踪落实,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人才工作机制。成立区人才学会,推动人才、科技、招商等部门力量联合、工作联动,对前沿科技项目、顶尖人才项目,协同跟进服务。优化考核指标,让每个板块在“赛马场”上各展所长。
树立市场理念。成立众鑫人才科创集团,积极对接上海、深圳、武汉地区的产业转移、高端人才创业项目孵化,着力构建“产业+人才+资本”战略布局。依托区重点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子公司等,设立驻德国、英国人才工作联络站,充分借助人才、技术等创业资源,促成优质人才项目来通发展。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由创投机构、用人单位等组成“大众评审”,实施“以投代评”“以赛代评”,推动企业自主评价人才、使用人才。
坚持多元投入。健全“1+16”人才政策体系,完善“拨投保贷贴”金融扶持链,12年来资助人才项目372个,总额近4亿元。发挥“人才+金融”撬动作用,22家人才企业获省“人才贷”、市“江海英才贷”等贷款超1.2亿元。成立南通州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投资12个人才项目,总额5.5亿元。制定人才企业上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20家领军人才企业纳入上市储备库,42家人才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8家成长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家进入上市轨道。
遵循“第一资源”意识,让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相伴而生
“产才融合”才能“产才共兴”。通州主动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塑造发展新动能。
做大招才引智“蓄水池”。深化与上海张江、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地的常态化合作,与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助力引育高端人才。积极布局上海、西安、武汉等人才飞地,有效联动两地政策、人才资源,助力人才项目孵化在“外”、转化在“内”。成立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大力推动高企建设研发机构,促进人才向产业龙头、创新平台集聚。
提升招才引智“精准度”。深入开展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高端人才调研,发布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光伏、储能等重点产业链人才发展需求。推动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合作,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对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实施“揭榜挂帅”攻关。以省“双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工程为牵引,创新“510英才计划”评审方式,即评即奖,落地兑现,抢先锁定优质项目,开启成果转化“绿色通道”,为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提供人才支撑。
扩大招才引智“影响力”。连续19年举办“高端产业与高层次人才项目合作洽谈会”等引才活动,邀请高校院所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等来通考察洽谈,主动出击招引高端人才。区镇联动举办“十链百校千企”招才引智活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供给侧与企业人才需求侧精准链接,实现产业与人才良性互动。深化“一行一赛”“一城一赛”,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赛、技能赛等活动,及时挖掘优质项目和“种子期”优质人才,12个人才项目获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坚持“开放包容”理念,让人才优势与创新优势并驾齐驱
聚焦高端、需求、青年导向,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做大做强人才队伍的“塔尖”和“塔基”,形成“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支高端团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链式效应。
集聚双创人才。以区“510英才计划”为统揽,从优先举荐、安家补贴等方面给予双创人才“一事一议”支持,探索“事业留编、统一周转、企业用人”模式,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集聚双创人才14人,智能装备领域集聚双创人才31人,新材料领域集聚双创人才21人,形成了双创人才集聚强磁场。
集聚乡贤人才。实施“聚贤惠通”工程,建立驻沪、宁等乡贤联络服务中心,鼓励乡贤带项目、带技术返乡创新创业。推动“通才回通”,聘请高中校长、国内外知名乡贤担任“引才大使”。
集聚青年人才。制定“百博汇通”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薪酬补贴、平台建设、服务保障,力争到2026年底,全区引育博士数量实现倍增。深入实施通籍英才归雁计划,出台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组织直播带岗、空中双选会、人才夜市等活动吸引青年人才参与,今年以来全区新引进参保高校大学生超2000人,其中通籍青年人才占比近50%。
营造“近悦远来”生态,让人才生态与发展生态相得益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通州坚持以“最优生态”引“最强大脑”,提升人才服务保障,让优秀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下”。
培育存量企业。对全区223个人才创业项目,全方位开展“回头看”,科学设置项目评价体系,通过“月调研、季监测、年评估”,动态掌握人才项目产业化、市场化进程。针对“成长型”企业,实施“平台申报”“上市培育”等政策,助力企业更好发展;针对“困难型”企业,选派人才服务专员上门精准服务,及时解决投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难题;针对“中止型”企业,实施人才企业退出机制,推动资源合理配置。
保障要素供给。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切实提升江海智汇园、光电产业园等载体运营质效,全周期保障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优先保障人才企业用地需求,占地100亩的沃太能源全球总部落成启用,睿中轨道20亩新厂房主体竣工。实施人才安居公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园区配建、企业自建等模式,保障人才安居、宜居、乐居。
创新服务载体。大力实施人才服务提升年行动,精心组织“人才+金融”对接、人才创业企业与本土科技企业互访等活动,增强人才对通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融入感。持续营造多元的服务场景,将金沙湾新区打造为集医学综合体、文体中心、城市公园和优质学校等于一身的“城市新客厅”,形成园区人才“15分钟生活圈”。升级区“510英才一卡通”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父母养老补贴、购车补贴等七大类31项服务,以“一套住房安居乐业、一张卡片丰富生活、一名专员结对服务”等举措关爱人才,让通州成为人才的“第二故乡”。
下一步,通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对标对表,科学谋划,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创新,加快推出一批紧扣上级部署、符合通州实际的改革举措,以创新的办法、攻坚的力度,统筹抓好各项工作,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州新实践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