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笔者接到《中华合作时报》的邀请,作为“中合观察”联合调研组的专家成员,到福建省宁德市进行调研观察。记忆中,宁德是“老少边岛贫”地区,又是我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经过现代化的洗礼,这片土地如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个中有什么秘诀?对南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山海之变:从“老少边岛贫”到“闽东之光”
宁德俗称闽东,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既有山的挺拔,又有海的辽阔,其地理、历史、经济、生态、人文别具一格。从地理来看,宁德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沿海,与浙江省接壤,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地势特点为依山傍海,以丘陵山地为主,沿海为小平原;从生态来看,宁德生态环境优美,群山环抱,山川俊秀,海城辽阔,岛屿棋布,风光旖旎,海天一色,美如仙境,融“山海川岛湖林洞”为一体,有“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之美誉;从文化来看,宁德文化底蕴深厚,多元文化共生,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这些特色的叠加,赋予宁德独特魅力,汇聚成闽东的强大磁场。
然而,长期以来,囿于山海的限制,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套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的话,就是“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维艰。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又据王绍据《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一书,1984年记者来到赤溪村,亲眼看到村民们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的艰难与窘迫,下山溪一农户穷到婆媳同穿一条裤子,婆婆外出,儿媳只能躲在被子里。改革开放以来,宁德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发扬山海兼备的优势,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形成了“闽东之光”的耀眼光环,成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宁德篇章。
在宁德期间,参观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与曾经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考察白茶、大黄鱼养殖、食用菌、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与农旅、文旅、海旅项目,踏访蕉城区城南镇、赤溪镇、霍童镇、屏南县寿山乡、柘荣县东源乡、福鼎市磻溪镇等地,游览百里画廊,打卡金蛇头村网红地……所到之处,我彻底颠覆了原有认知,看到的是现代化新气象,领略到乡村振兴新变化,感受“三农”工作现代化气息,犹如欣赏一首气势恢宏的山海交响曲。
宁德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以念好“山海经”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手段,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先行、以城带乡、文化赋能、生态宜居、党建引领”的闽东特色乡村之路。2016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宁德市赤溪村视频连线时,盛称扶贫经验,鼓励村民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发有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又给宁德下党乡的乡亲回信,肯定乡村发展的成绩,鼓励他们创业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视觉中国
涅槃之旅:一套乡村振兴的组合拳
一个“老少边岛贫”的地区缘何能快速脱贫致富?一个依山傍海的落后乡村如何阔步振兴路?
如果说宁德的现代化是一首大气磅礴的山海交响曲,那乡村振兴就是这首交响曲的精彩乐章。这乐章之所以精彩无比,既有“三农”工作的一般经验与普遍做法,又与下列音符密不可分:
——在产业先行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又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有了活力,乡村有了造血功能,农民有了获得感,乡村振兴就有了支撑点。在“三农”工作中,宁德把提升乡村产业“含金量”,激发乡村产业的活力作为先手棋,发挥山海兼有的优势,制订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茶叶、水果、乡村旅游等“8+1”产业,培育宁德大黄鱼、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福安葡萄、霞浦海参与海带、柘荣太子参、周宁高山花卉、寿宁高山茶等特色农业品牌,做强一批农旅、文旅、海旅项目,初步实现了产业兴旺。这些产业涉及千家万户,既是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又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23年,全市“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2300亿元。与此同时,市县还联手每年实施百个“一县一专项”项目,围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打造出五个百亿强县、24个十亿强村、50个亿元强村,实现了富民与强村有机统一。
以福鼎白茶为例:白茶是宁德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既给消费者带来了优质商品,又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源源财富。2023年,福鼎茶园面积达36.2万亩,茶叶总产量3.2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150.13亿元,涌现出品品香、绿雪芽、六妙、鼎白等龙头品牌。一片叶子做出了锦绣文章,徜徉在广袤的茶山间,眼前是无垠的绿色,耳边是轻柔的山风,鼻尖是淡雅的茶香,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2024年,福鼎白茶品牌价值70.66亿元。“古田银耳”品牌价值高达147.32亿元。
再以大黄鱼为例:大黄鱼是宁德又一地理标志产品。宁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海域有水产资源600多种。大黄鱼是我国的“国鱼”,以肉质鲜美、高蛋白、低胆固醇、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围绕做强大黄鱼产业,宁德依托环境优势与技术优势,建成大黄鱼人工育苗基地和养殖基地,并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在做大基地的同时,宁德延伸拓展生产加工链,向外扩大供应链,打响品牌提升价值链,串联起百亿元规模全产业链。目前,大黄鱼产量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宁德也成为中国大黄鱼文化节的举办地。
——在城乡互动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的流动,也离不开资源的集聚。宁德把城乡互动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把外部赋能与激发农村内生活力、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动力。
宁德坚持全市一盘棋,用经济大合唱的思路,深化山海协作、城乡互动,既把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导入农村,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又注重激活乡村发展的活力,发挥农民主动性,推动双向奔赴,相融向荣。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宁德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下沉,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就政策下沉而言,宁德制定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2条措施、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5条措施、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7条措施、海岛振兴9条措施,有的放矢,久久为功,统筹推进“老少边岛”协同发展。
就资金下沉而言,把“三农”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建普惠金融试验区,增强乡村造血功能。2023年,全市投入各类乡村振兴专项资金47.5亿元。宁德时代等企业还出资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奖励乡村振兴工作。与此同时,又完善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推动农村完善乡村路网、电网、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广大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就项目下沉而言,宁德聚焦发展所需、农民所盼,持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产业富村、基础设施惠民等系列项目,让农民群众在项目建设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就人才下沉而言,宁德选派567名驻村第一书记、72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1500多名科技特派员、398名金融助理员、559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形成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在城市带动与外部赋能的同时,乡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村人气逐年上升,三产融合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的多功能得到彰显,农民的主体作用与日俱增,农旅、文旅、海旅项目遍地开花,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成绩斐然,高颜值的绿水青山逐渐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城与乡各具功能又融为一体。
——在齐抓共管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久久为功,又要齐抓共管,更需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宁德善于统筹协调,各方创新体制机制,合力弹钢琴,汇聚成振兴乡村大合唱。
点睛之笔:村社共建为农服务综合体
在众多力量中,供销合作社是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作为党领导下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不同于行政机关、一般市场主体与社团组织,既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发展活力,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宁德供销合作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的目标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党建引领、村社共建”工作机制,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民增收致富等有机结合起来,融村“两委”的政治优势、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优势、农民专业社的产品优势于一体,构建为农服务的新体制,形成了党支部引领、供销合作社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的融合发展之路。2022年,宁德市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供销总社联合发文,提出了村社共建的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选取蕉城区赤溪镇等四个乡镇作为试点,与37个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脱贫村、老区基点村、少数民族村采取共同出资、村社共建的形式,共同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2023年,在深入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各县(市、区)推广,要求各县(市、区)每年建设1到2个高质量的为农服务综合体,目前已经建了20多个,力争到2026年,在全市建成50个左右机制活、功能全、形象好的为农服务综合体,打造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宁德市供销合作社还确立了品牌发展的战略,联合县社及社有企业,筛选本市特色优质农产品,按照统一流通标准、统一营销模式、统一包装设计、统一销售价格四个统一的原则,打造出“德供山水”品牌,入库的闽东特色产品达70余种,并开设宁德直销专场,线下建设闽东好货农产品展销中心,线上打造直销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插上翅膀。
屏南县寿山乡供销社与行政村合作,立足茶园、古道、文旅资源,打造供销文旅一条街,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8万元。该项目位于寿山村中心,包括原供销社办公及经营场所、东坡广场及古街周边区域,占地面积1287.6平方米,建筑面积1587.5平方米,总投资420万元,预计收益率超过10%。各县、乡供销社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围绕食用菌、茶叶、辣椒、水果等特色产业,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农民提供从苗木种植到销售流通的全程服务,让农民安心种地,轻松销售,稳定收益。
紫琅快评:学好“山海经” 走好振兴路
宁德依山傍海,但曾经因长期不通公路,是东部沿海地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从“老少边岛贫”到“闽东之光”,从“弱鸟先飞”到展翅高飞,宁德念好“山海经”,因地制宜、持续发力,实现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沧桑巨变,为我们做好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深化“百千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乡村振兴看宁德“翻身”,“四下基层”从宁德发轫。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倡导“滴水穿石”,坚持到基层一线,致力于摆脱贫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定不移把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要求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就一定能够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图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动力源泉。宁德发挥山海兼有的优势,大力发展“8+1”农村产业,去年总规模已突破2300亿元。这启发我们,要立足江海禀赋、本土资源,做精“土特产”、弘扬“南通味”,打造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链条,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山海互照,水乳交融。宁德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把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带到农村,让更多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涌流。这启示我们,要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资源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共同繁荣发展,更好勾画“都市里见村庄”和“田野里有都市”的美丽图景。
乡村振兴也要发挥好“关键少数”的作用。宁德市供销合作社探索村社共建模式、实行品牌发展战略,为我市供销合作社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要发挥好“中流砥柱”作用,拓宽为农服务领域,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全面提高为农服务水平,通过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等措施,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