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博物馆有两块去思碑,展现了钱肇元和赵庆濂二公的德政 | 南通发布

赵庆濂去思碑


如东博物馆有两块去思碑,分别是钱肇元去思碑和赵庆濂去思碑,这在县级博物馆还是不多见的。二碑记录了二公在掘港、栟茶二场的德政,展现了他们的清廉之风。


“去思碑”为旧时官吏离任时,地方士绅颂扬其“德政”,著文勒碑,表示去后留思之意,最著名的是《海刚峰先生去思碑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奉调离开淳安县,恰逢淳安人徐廷绶考中进士荣归故里,淳安父老便请徐廷绶写怀念海瑞的碑记,徐廷绶早就敬慕海公为人,遂应乡亲之托,写下此文,追思海瑞的政德。


光绪二十九年(1903),盐场大使钱肇元即将离职赴通州任州判官,因其德政实行于掘港场百姓,阖场绅士商董立“去思碑”于掘港二贤祠,这块碑全称《诰授中宪大夫四品衔实任东台场大使三署掘港大使钱公肇元去思碑》。钱肇元去思碑,高1.4米,宽0.7米,厚0.12米,青石正楷阴刻。碑文开头记载:公世为钱氏,浙江嘉兴人。乾隆中叶文端公裔孙,光绪甲辰举人,拣选知县讳炳森公之中男,道光己酉拔贡,工部尚书讳应溥公之从子也。这段把钱肇元的家族家庭关系说得很清楚了,文端公指即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号香树、柘南居士,嘉兴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雍正时,因赴陕西等地宣谕讲经,安抚百姓,被雍正夸奖为“安分读书人”,五升其官。乾隆时,任顺天府学政、刑部侍郎等职,为官有政绩,奖掖后进,多有上疏建言。因病致仕后居家乡二十多年,但曾与乾隆保持密切关系。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享年88岁。卒后加赠太傅,入贤良祠,谥“文端”。钱肇元就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官宦门第,父亲钱炳森,光绪甲辰科举人,拣选知县,应该是没有任实职,只是获得了担任知县的政治荣誉;叔父钱应溥(1824—1902),字子密,拔贡出身,参加朝考得一等,用为七品小京官,分吏部,直军机,参与国家大计决策,次年迁左都御史,转工部尚书。钱肇元的叔叔钱应溥显然要比他的父亲地位高很多。


钱肇元去思碑碑文作者赵曾望(1847—1913)为苏东大儒,碑文全文收录于《身章稾草》。赵曾望所著《心身稾草》三册、《身章稾草》四册等,由其子赵宗抃以其工整秀逸的小楷手录,在吕桂丛、钱芥尘等友人的帮助下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出版石印本。钱芥尘(1887—1969)为钱肇元孙,赵曾望弟子,民国著名报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高参,与好友邵力子幕后推动张学良“东北易帜”。钱肇元去思碑后流落民间,2007年掘港旧城1号街区拆迁改造,县图书馆丛国林馆长从陈姓老读者处获悉此碑,收藏至如东县图书馆,后转县博物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江苏省东台县栟茶场合场绅董等四民正忙着为复任大使赵庆濂立去思碑。去思碑全称《花翎卓异候升府即选直隶州栟茶场正堂赵庆濂去思碑》,碑起首交代了赵庆濂的概况,讳庆濂,号芷庵,顺天府附贡生,其居家行事无非,待人厚,待己薄;责人宽,责己严。攻己之过,扬人之善……接下来介绍其工作简历,颂扬其在栟茶任职十年,爱人洁己、廉明公正、有德有才、克勤克俭等。落款是“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日,栟堡绅耆、士民、书吏敬立”。栟堡指的是栟茶和李堡,因李堡是栟茶场的副场,故栟茶场大使管辖栟茶正场和李堡副场两处地方。“绅耆、士民、书吏”即栟茶、李堡两地地方上的绅士、有声望的老者、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栟茶场文书吏员共同敬立此碑。


碑文并未有载赵庆濂离任的具体内容,只是笼统写:花翎、卓异、候升府、即选直隶州……清制规定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卓异指经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即选是官制名,即具有某些资格或条件的候选官员。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由此可知,赵庆濂政绩突出、才能优异,经吏部考核享受五品官员待遇,清制盐场大使为正八品,显然赵庆濂是高配。


《东台县志(光绪版)》有赵庆濂的小传:赵庆濂,直隶宛平人,由附生任山东乐口、永埠等场大使,政绩卓著,屡为上游所重。光绪八年(1882),改任两淮栟茶场,清慎勤劳、乐为善举。办赈饥,施粥诸局,兴复南沙书院,捐俸益膏。大凡有益于士庶者,无不殚力建树,再任十数年。历任总制都转,多所考语,保荐升任知县。去任时,四民为立长生禄位牌,同祀前大使赵公祠,并立去思碑。送者千人,泣下者百人,其感戴类如此。后以二十二复任。著刻《怡怡斋合集》行世。


小传说得很清楚,赵庆濂1882年任栟茶场大使,惠政于民,被保荐为知县,去任时百姓为其立去思碑,1896年又复任栟茶场大使。而立碑时间为1896年,也就是这一年赵庆濂即升任知县,又复任栟茶场大使。查阅资料,1895年陈宪接任栟茶场大使,笔者推测,赵庆濂1895年卸任栟茶场大使,一年后也就是1896年复任,不久升任东台知县,不过详情待考。


去思碑原立于栟茶场赵公祠,这个赵公并非是赵庆濂,而是前任大使赵某,栟茶场历史上赵姓盐场大使共有五位,分别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赵衍隆、康熙年间的赵存诚、乾隆年间的赵霭吉、同治年间的赵暄、光绪年间的赵庆濂。赵霭吉担任栟茶场大使前后有二十余年,任内政绩卓著,极有可能是他。岁月荏苒,赵公祠早已荡然无存,所幸去思碑仍存,几经波折,得藏如东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