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其中六个历史阶段有其显著特点,值得认真研析。
1949年2月,南通解放时工业处于凋零状态,仅有10余家企业勉强维持生产。党和政府提出了“自力更生,政府协助,克服困难,坚持生产”的方针和“保护民族工业,鼓励私人工商业的发展”的政策,经过三年努力,南通市经济状况基本好转。1952年,市工农业总产值1.27亿元,财政收入0.26亿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7倍和35.4倍(专区工农业总产值11.24亿元,财政收入0.8亿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0.58倍和2.7倍),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
1949年7月,大生一厂、副厂、三厂,天生港电厂在全国率先公私合营。1951年12月24日,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88个行业的847户私营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同时新建了七一农机厂、大力钳厂、轻工机械厂、汽车锻压件厂、拖拉机修配厂、南通农具厂、大成玻璃厂、橡胶厂、塑料厂等国营、集体性质工厂和纺织、榨油、米面、五金、专卖(烟酒糖)等专业公司及若干大型国营商店,扩大了公有制占比。周恩来总理对南通的公私合营工作大为称赞,称大生公司经理张敬礼为中国公私合营“第一人”,毛泽东主席两次接见张敬礼。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南通表现平稳扎实,1957年全市(含县区)工业总产值3.6亿元,其中市区1.5亿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33.33%和27.12%,全市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7%;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奠定了南通工业化的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南通工农业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1962年,专区、市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2.59亿元和1.93亿元,与1957年相比,专区下降11.46%,市下降4%。
1959年,南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工业压低过高指标,农村纠正无偿平调错误,发展多种经营。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建设规模和速度。农业经过三年调整,从挫折中得到恢复和发展。1964年,启东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突破50公斤,在全国粮棉工作会议上,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充分肯定。工业生产经过调整后逐步恢复,1965年回升至8.35亿元(市区3.22亿元)。1964年—1965年,全市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开发新产品、新品种480多种,完成技术革新项目5000多个,1965年全国“工业学大庆”现场会在南通召开。建工部、农业部、化工部分别在南通召开表彰会、技术交流会、经验交流会。
“文化大革命”使南通经济一度陷入困境。1967年,专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24.98亿元,财政收入1.79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33%和15.56%;市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财政收入0.72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2.73%和22.95%。1970年,全专区工农业总产值28.82亿元,财政收入2.96亿元;市工农业总产值6.04亿元,财政收入1.58亿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发展缓慢年份。
南通干部群众抵制“左”倾思想,一批干部解放出来后即去抓基建、上项目。一些重要项目,如天生港电厂扩建的第一台第二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相继投产;装机800千瓦,可灌溉15万亩农田的海安贲家集抽水站建成;可灌溉20万亩农田,排涝面积267平方公里的南通县遥望港闸建成;可排涝397平方公里的通启河入海口塘芦港新闸建成……
南通“文革”中没有发生大规模、全局性、长期性动乱,虽然经济发展有几年倒退和停滞,但工业秩序基本正常。1978年与1965年相比,市区工业总产值由3.22亿元增加到15.73亿元,13年翻了两番多;年财政收入由0.88亿元增加到2.94亿元,增长两倍多。一大批基础设施、重要项目、工业企业相继投产,南通成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为数不多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城市,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率先改革农村体制。1980年年底,70%以上的农村生产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1983年,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企业改革。1980年—1984年年底,所有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了经济责任制,集体企业放开经营,乡镇企业全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多元经济与外向型经济。至1988年,个体工商户发展为141670户,从业人数2024568人,注册资金24250.8万元。私营企业为13693家,从业人数为194270人,注册资金710843万元。乡镇企业至1986年已超万家,年产值46亿多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1.5%;1988年实际利用外资2747万美元,进出口总额13471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809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77万美元;1984年4月6日,南通市被国家列为沿海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同年12月,批准在南通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1983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开创了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南通经济的快速发展: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23.76亿元(市区35.87亿元),财政收入8.88亿元(市区3.7亿元),“六五”期间年递增率分别为11.34%和8.35%。20世纪80年代,南通市区工业经济效益在全国220个城市中名列前茅,跨入全国20个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成为全国“明星”城市。
1981年11月16日,新华社《国内动态》刊发南通市区人均工业产值超万元、人均国民收入超1000美元的报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作了批示。1986年11月15日—17日,胡耀邦同志来南通视察工作。
在“十二五”期间,南通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南通开始了以苏通长江大桥为标志的大桥、大港、铁路、航空、管道和高速公路建设,结束了“有江无大桥、有海无深水港”的历史,大步迈进桥港经济新时代,进入了上海、苏州一小时经济圈,一座新的现代交通枢纽城市框架初步建成;体制改革与交通建设,使南通的发展环境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南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动力与活力。地区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17.9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4630.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554元发展到2012年的63488元。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全市6县(市、区)进入全国百强县。2009年以市为单位达到江苏省小康水平指标。2008年1月,中央党校、《求是》杂志联合调查组来南通调研,在《求是》杂志上发表调研报告,称赞“南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疫情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化解风险挑战,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之机遇,以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江苏门户城市和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为契机,围绕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定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聚焦“北上海、新苏南”的发展定位,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打造江苏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南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电子生产基地和新兴的机械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形成了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全国地级市第1位,海工产品总量占我国的1/3,家纺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3/5,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投资与对外贸易,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2020年南通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36.3亿元,跨入万亿元俱乐部行列,全市6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都超千亿元,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征程谱写了新篇章。
要抓住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75年南通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辉煌业绩,与南通广大干部群众善于发现机遇,创造机遇,尤其是抓住事关经济发展大局机遇是分不开的,例如:(1)改革开放初期,南通市委、市政府力争将南通列入我国沿海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从而取得改革开放的领先效益,使南通经济效益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成为工业明星城市。(2)20世纪末,抓住世界制造业向我国东部转移之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实现南通由轻纺城市向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转型发展。(3)进入新世纪,以建设苏通大桥为契机,实施“沪苏通”小金三角发展战略,以建设“新苏南”“北上海”为目标,实现了经济持续十多年的跨越发展。(4)2018年以后,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南通叠加的机遇,以大项目建设为龙头,优江拓海,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发展优质生产力为动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迈进“万亿俱乐部”。
抓住机遇要快干、实干、会干。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有机遇,发现机遇是本领,抓住机遇更是本领。机遇稍纵即逝,观望等待,畏首畏尾,被动应付,行动缓慢,是不可能抓住机遇的。南通抓住机遇的成功,就在快干、实干、会干上。快干,就是以一种“马上就办、马上就做”的精神,把稍纵即逝的机遇抓住,取得先发优势;实干,就是面对改革开放中的各类矛盾、问题、挑战,在抓落实上投入更大精力,把机遇抓实;会干,就是以日新精神、精进态度,谋定后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或以小带大、小中见大,不断提升把握复杂局面的能力,让机遇变成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正是由于抓住了这些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机遇,并以快干、实干、会干之法,南通在关键时期抓住了关键机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发展奇迹。
树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政绩观
经济工作中的许多任务与项目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很难在一任之内完成,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在75年的实践中,南通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执政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阶段性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换领导而不改战略规划,更不为了显示政绩去另搞一套。许多发展战略,如建设“新苏南”“北上海”的目标,许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如苏通长江大桥建设、洋口港开发、沪苏通长江大桥、沪渝蓉高铁等,都是一任一任接力干。
南通到2035年实现现代化,GDP总量要达2万亿人民币,人均25万元人民币(折算美元为3.5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有江海特色的全国海洋中心城市、生态之美的低碳花园城市、宜居宜业幸福城市,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任重而道远。现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正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下,锚定省委赋予南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定位,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全力以赴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改革根本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创造新的业绩!
(作者单位:南通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