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江海大地孕丰收,天道酬勤庆“丰”景!“三道菜”里品尝丰收节的南通滋味 | 南通发布

白露起秋意,秋分稻米香。丰收,是田野上最美的风景,是大地对农民一年辛劳最好的礼赞。今天,亿万农民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江海大地稻黍金黄、瓜果飘香,沃野田畴尽是丰收景象。南通物产丰富,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17个, 绿色农产品占比81.5%,“海安大米、如东大米”“如皋长寿食品”“通农三宝”“启海四青作物”“吕四海鲜”等特色农产品深受长三角消费者青睐。丰收在哪里?丰收就在城乡居民的餐桌上。小餐桌,大世界。透过一张张餐桌、一道道美食,我们能看到南通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农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更有广大农民丰收的喜悦和笑脸。

一只螃蟹,香飘深加工大市场

“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秋风送爽,蟹脚轻挠,南通城内的大小汤包馆开始弥漫着蟹黄的馥郁香气,咸香鲜美的口感精准拿捏了食客的味蕾。

19日,在启东市惠萍镇东兴镇村的诚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车间里的几台大蒸锅冒着腾腾热气,经过高温蒸煮后的“老头蟹”被运到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手法娴熟,掀盖、挑黄、装盒,动作行云流水。

“老头蟹”,又称僵蟹,虽不及大闸蟹的体型,却凭借其丰富的蟹黄,成为加工市场的宠儿。待螃蟹成熟收获后卖给泰州兴化的加工厂,这是合作社负责人刘洪养蟹前二十年最常见的销售模式,但这种销售模式对蟹农而言较为保守,无法掌握议价权。

“堵”字当头,就要谋求新出路。意识到传统销售模式的局限后,2016年,刘洪开始在网上自学加工技术、购置加工设备,带着自家的“老头蟹”一步步触网,尝试着将业务延伸至蟹黄、蟹膏的深加工领域,逐步构建起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从一条条接单获客到拓展整个江浙沪蟹黄销售市场,刘洪带着小螃蟹走向大市场的路走得既稳当又扎实。“2018年,我在网上尝试联系一家海门汤包馆的老板,结果他收了我500多斤的蟹黄,直到今年,我们还有生意往来。”刘洪说。

随着螃蟹产量的激增,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今年的蟹黄价格高达170元一斤,根本不够卖。”正说着,刘洪的短视频平台账号私信不断。刘洪展示了手机里的500多个社群,从武汉的螃蟹养殖户,到上海的汤包馆老板应有尽有,“有时我也会拉启东其他的螃蟹养殖户一起进群,人一多,生意就好谈了。”

“我从网上了解到螃蟹壳的钙质也很丰富,就联系了饲料厂,以2元一斤的价格出售,这样加工好的饲料既可以卖给养鸡场,家里的螃蟹也可以吃。”当下正值螃蟹成熟季,每天都能产出6000斤螃蟹,这意味着每天都有600斤的蟹黄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螃蟹壳不经处理就会堆成小山,为了利用好这些“香饽饽”,刘洪专门在车间旁建了个冷库、买了两辆货拉拉用于运输,让螃蟹产业形成绿色循环。

源头严格把控、挑选本地优质蟹苗,借助物联网实时监测、精准调控水质,用好本村劳动力,拓展就业渠道……一种螃蟹智慧养殖的全新模式正在慧萍镇蓬勃兴起。启东渔技站胡振新介绍,几年前,为了鼓励刘洪等养殖户积极探索,惠萍镇

政府划拨了四亩农业设施用地用于加工厂房建设。“今年,诚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蟹黄产量预计将突破30吨,将直接带动超过100名当地村民就业,为村民们拓宽了增收渠道的同时,更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一头山羊,串起整条产业链

“咩咩咩……”位于海门街道的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保护繁育研究所里,一排排高标准的羊舍整洁干净,一只只山羊洁白壮实,羊叫声此起彼伏。工人将一捆捆青草放入食槽,羊群一拥而上,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

海门山羊又称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因海门为其中心产区,饲养量多,故称其为海门山羊。海门山羊体形中等偏小,是肉皮毛兼优的地方良种,也是我国唯一生产优质笔料毛的山羊品种。海门山羊是海门名特优农副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烧海门山羊肉被列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一县一业”肉羊特色产区之一,被誉为全国四只“羊”之一。

“目前存栏量有1500多只,每年向周边农户提供500多只种羊用以扩繁。”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保种繁殖研究所是国家级保种单位,承担着海门山羊的保种和扩繁任务,已完整保存了6个家系的纯种海门山羊基础保种群366只。研究所所长薛刚介绍,他们创新开展“楼式养羊”,配套增加高架羊床、运动牧场、自动刮粪器等设施,还建设了物联网系统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实现海门山羊的科学养殖。“每只海门山羊都有专属的电子耳标,可以动态追踪生长、养殖、用药情况等。”

“入秋的第一顿海门红烧羊肉,加一些粉条,太下饭了。”中秋前夕,海门小窝头抖音直播间上架了红烧羊肉的视频,瞬间唤醒在外游子记忆中的味道。海门区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建辉介绍,每年9月至第二年3月,他们会在直播间销售红烧羊肉,年关时会迎来高峰,每年大约卖出1.3万余碗、年销售额200万元左右。

一头山羊,串起了整条产业链。近年来,海门大力扶持建立海门山羊产业协会,形成以东方雁、海扬、祥荣等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山羊协会为纽带、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规模养羊户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拓展养殖规模。同时在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仓储、物流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各种新兴营销手段,扩大海门山羊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产业价值和影响力。

据海门区畜牧兽医站站长陆宏辉介绍,全区海门山羊存栏量达28.86万头,年销售额6.6亿元。海门山羊饲养户超7万户,从业人员近8万人,平均每户年收入水平列全国羊类养殖户年收入中上等水平,海门山羊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一颗毛豆,解锁村域致富密码

“老板,称两斤毛豆,我回去烧盐齑汤哩……”昨日一早,市民蔡女士就来到启东市花园路农贸市场,为晚上的家庭聚餐忙碌准备。一道毛豆烧盐齑,综合了毛豆的清甜、盐齑的咸香,翠绿鲜嫩,清爽开胃。蔡女士介绍,在启东,更是有“三天勿吃盐齑汤,脚骨郎里酥汪汪”的俗语,足以表明百姓对这道家常小菜的喜爱程度。“毛豆要吃新鲜的,一斤毛豆能剥六七两的豆粒,烧汤刚刚好。”

毛豆炒包瓜、盐水毛豆、咸鱼烧毛豆、丝瓜毛豆蛋汤、冬瓜毛豆籽咸肉汤、六月鲜毛豆汤……一颗小毛豆,正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百搭单品”。

这几天,在位于启东市南阳镇的永和蔬菜合作社内,初加工流水线上机器轰鸣,忙碌有序。工人们在一头倒入带着露珠的毛豆荚,不一会儿,另一头经过剥米、清洗、挑拣的豆粒就顺着传送带缓缓装入箱内。

“今年我一共种植了700多亩的鲜食青毛豆,亩产1000公斤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合作社理事长、启东市人大代表胡建东捧起一把豆粒向记者展示,只见粒粒嫩绿青翠、饱满湿润。“与五年前相比,预计每亩增收800—1000元。”

缘何增产增收?胡建东揭秘,一靠新品种,二因创新销售模式。2020年,胡建东联手沿江农科所等农业科研单位,引入“苏新6号”鲜食青毛豆品种。“试种仅两年,就发现新品种表现非常好,产量高、颜色青、口感糯。”2022年起,胡建东开始向周边村民平价提供“苏新6号”鲜食青毛豆种质资源,并且包采摘、包收购,目前在南阳镇的推广面积近2万亩。“‘苏新6号’上市时间早,市场价格优势明显。前期批发价最高达7元一公斤,与老品种相比收益翻了番。”

“毛豆采摘对人工的要求较高,整个采收期共雇用了周边村民100多人,每人每天可通过采摘增收200元。”胡建东介绍。目前合作社建有一条毛豆加工生产线,还分别与3家蔬菜外贸企业及上海的叮咚、盒马等网络平台建立了长期订单式合作关系,从“田间地头的菜园子”逐步走向“上海居民的菜篮子”。“分级分类销售鲜食毛豆与速冻毛豆,让我们实现了销售利益最大化。现在每天加工150吨左右,仍供不应求。”

“近年来南阳镇大豆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镇4万亩大豆多年保持青收毛豆荚单产750多公斤、干收大豆单产超175公斤高产稳产纪录。日前,启东南阳镇(大豆)还成功入选了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农业产业强镇。”启东市农业农村局产业科科长唐凯健介绍,去年,南阳镇大豆全产业链产值规模提升至5.87亿元,并且壮大融合了2家江苏省及南通市龙头企业、113家合作社、346个家庭农场组成产业联合体,带动1.13万个农户生产从业双增收。“今后还将在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等后延产业链条。”

记者 卢兆欣 王颖 陆薇




启东市北新镇民丰村:

打造“洁美路线” 扮靓村容村貌

昨日,漫步于启东市北新镇民丰村的“洁美路线”,只见乡间小道修葺一新,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休闲广场设施齐全,一幅幅充满人文情怀与乡村风情的彩绘跃然墙上,既保留了历史温度,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成为民丰村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2022年起,民丰村开始扎实有序推进‘洁美路线’建设,总长2公里,强化沿线村庄宣传氛围,加强公共空间治理,引导鼓励村民在角落、庭院、边角料等保持整洁、持续发力。”启东市北新镇民丰村党总支书记黄海介绍,自从“洁美路线”建设启动以来,村民们纷纷响应号召,主动打造“美丽庭院”“美丽菜园”,以“小家美”助推“乡村美”。“昔日易被遗忘的边角料空间,也被村民们巧妙地利用起来,种上了蔬菜瓜果,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餐桌。”

民丰村位于启东市北新镇东北部,紧靠启东开发区,占地面积3.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500亩,总户数1072户,总人口2397人,划分24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下设3个网格党支部,共有党员7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近年来,民丰村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村容村貌,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启东市“领航发展”先进基层党组织、启东市文明村等称号。

“我家的鸡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我们已决定将其拆除,迎接新貌。”“家中一排鸭棚闲置了,既占空间又显杂乱,已向村里申请协助拆除,期待环境焕然一新。”“就数我家羊棚难看,村里帮我们粉饰涂白,真是太感谢了!”去年11月起,民丰村进一步对破旧三棚(鸡棚、鸭棚、羊棚)进行集中整治。为此,村里精心策划,制定了详尽的拆除与改造方案,并成立了由村干部为骨干的“三棚”整治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整治工作的推进与协调。

村干部分成多个工作组,深入农户家中,通过印发告知书、面对面宣讲、利用小喇叭在村级主次干道上循环播放等方式,向广大群众讲政策说利弊,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养成规范的养殖习惯,“通过全村上下共同努力,共整治三棚255余处,做到主次干道沿线不留死角。”黄海告诉记者。

以评赋分,亮出积分排行榜;以分兑物,点燃群众自治热情。民丰村还立足实际,利用“小积分”助推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撬动乡村治理“大动能”。黄海介绍,积分制主要围绕村庄清洁行动、美丽庭院创建、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问题,确定符合赋分内容,并采取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建立一户一档积分台账,每月对村民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乱搭乱建等情况进行打分,并以积分榜的形式进行公示,每季度让村民进行积分兑换奖励。“自从村里实行积分制以来,大家都很有热情,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民丰村党员袁静康对这种形式大加赞赏。

“人居环境整治久久为功。”黄海表示,民丰村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举措,落实常态长效管理,不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助力乡村换“颜”提“质”,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记者 陆薇




今年首批市级农机化项目

我市组织开展验收认定

经过近半个月的现场逐一核查,日前,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验收组完成了对各县(市、区)申报的2024年度第一批市级农机化项目的市级验收。

验收期间,专家组采取一听二看三查四评五反馈的办法,听取了申报主体和县级、乡镇初验工作情况汇报,现场核查项目建设情况,仔细查阅了台账资料,严格评议项目建设成效,并对验收情况进行了反馈。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各县(市、区)开展农机化项目建设的成效,同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自2021年底开始,我市积极响应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精神,依托打造一批高质量农机化项目,推动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先行市建设走深走实。三年来,共新建77个市级以上“粮食生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2个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59个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果桑、特粮特经作物生产、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园,18个特色农机服务组织,24个农机农艺融合标准园,用近23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引导广大主体投入近1亿元购置新型绿色高效智能农业机械,引领全市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通讯员肖颖




花卉苗木生产技术培训班举办

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

19日,由市园艺蚕桑指导站、市花木盆景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市花卉苗木生产技术培训在如皋绿园开班,汇聚了来自市园艺蚕桑指导站、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花卉苗木业务部门负责人、技术骨干、花卉苗木种植主体单位以及市花木盆景产业联盟会员代表等共计60多人。培训班旨在进一步推广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的经验,助推花卉苗木从业者在市场低迷的特殊时期寻求转型发展新思路,切实提升南通市花卉苗木生产水平。

“三分种,七分养”,花卉苗木生产工作是一项持续性、长效性的工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花卉苗木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骨干们该如何破局?大家深入探讨了花卉苗木生产的持续性与技术挑战,鼓励技术骨干们勇于创新,寻求“美丽产业”的新增长点。“花卉苗木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种植和销售环节,还可以通过深加工等方式,拓展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训班上,江苏城成绿色碳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兴市苗木产业协会会长姜玲介绍了泰兴市如何通过深度挖掘银杏资源的潜力,成功延伸了银杏深加工产业链的案例。近年来,泰兴通过对银杏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了一系列如银杏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极大地提升了银杏产业的经济效益,为苗木市场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市农业农村局园艺蚕桑站站长潘时山看来,振兴我市花木市场,一方面要策应市场需求,加大创新,拓展规模高效单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提高花木盆景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转化能力,同时也要利用现有的林下空间,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或特色养殖、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可以在林下空间进行合理种植、养殖,开展以林下生态环境、景观为主题的林旅融合、休闲观光等活动。”

通讯员左春霞 钱朋林 记者王颖




一次完成从收获到集箱作业

我市一项目入选省农机专项试点

在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4年省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专项计划中,南通省力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执行的《叶类蔬菜高效智能收获装备研发应用》项目位列其中。

该项目由南通省力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盐城市盐海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四家单位合作,主要研发小青菜和甘蓝类叶菜高效电动智能收获作业装备,实现自动导航作业,导航精度≤±5cm,连续稳定运行4小时以上,小青菜收获损失率≤5%,甘蓝收获损失率≤3%,小青菜生产率≥2亩/小时、甘蓝生产率≥3.5亩/小时,一次完成从收获到集箱作业,作业效率较人工提高20~30倍。

南通省力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研发型生产制造企业。公司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其研发团队已在农机领域耕耘20余年,致力于开发“智能化”、“省力化”、绿色环保新型农机,专注水稻、甘薯、蔬菜、果园等作物全程机械化。公司拥有江苏省作物移栽机械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市叶菜机械化农业科创中心,主持或者参与多项省部级以及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拥有20余项知识产权,参与了4项水稻种植、作物移栽、蔬菜收获领域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订。

作为中国蔬菜协会优秀会员,省力科技研发的4UM-120系列电动蔬菜收获机每小时可采收1亩叶菜,可抵10~15个人工,已为鸡毛菜、米苋、芦蒿、罗勒叶、薄荷、生菜、上海青等30多款叶菜采收机械化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国内30多个省份实现销售并出口海外,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农业机械年度TOP50+应用贡献奖、农机行业创新产品奖、江苏省农机装备产业优秀品牌奖。2023年12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公布了《2023年先进适用设施蔬菜种植机械化技术装备遴选结果》,获推荐的叶菜收割机产品仅省力科技4UM-120系列电动蔬菜收获机。

在智能化叶菜采收机械化领域,省力科技研制的4UM-120LD智能叶菜收获机配套自动导航,路径规划后可实现无人操作、直线行走、原地掉头、自动对行,整个叶菜采收过程中仅需一人进行换框作业,劳动强度低,作业效率高,产品已在江苏进行商业化应用。

通讯员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