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的湛蓝天空下,一阵激昂的唢呐声穿透云霄,不仅震撼了全场,更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一股对中国军乐的好奇与赞叹。前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惊艳亮相俄罗斯第16届“斯帕斯钟楼”国际军乐节,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欣赏唢呐这一古老乐器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
早在2006年,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京杭大运河漕运枢纽的徐州,唢呐在明代就已然走进了徐州民间音乐生活。在通城,“90后”徐州小伙潘彪正通过传承创新的方式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祖孙三代都是唢呐高手
“从我记事开始,家里的唢呐声就不绝于耳。”出生在徐州铜山的潘彪告诉记者,从他的爷爷辈开始,吹唢呐就是潘家养家糊口的营生。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他,算是名副其实的“唢呐世家”了。
唢呐在徐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婚丧寿庆、盖新房、参军、升学等人生大事,百姓皆邀唢呐乐手前来,以添喜庆或寄哀思;村坊庙会、商家开张亦必请唢呐乐队,其声震天,聚拢人气,热闹非凡。”潘彪说,唢呐是徐州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以及一代代徐州人的情感与期盼。
“我的父母都是吹唢呐的民间艺人。与爷爷不同的是,能干的父亲成立了唢呐班社,成为团队负责人承接当地的红白喜事,由此也吸纳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潘彪介绍,当时,最大的师兄只比父亲小七八岁,大多数是十三四岁的少年,常年都有三四个师兄同时住家,父亲管他们吃喝,但没有工资,平时在家学习,练功,班社有活儿就师徒全体出动。三年后徒弟出师,师父会给徒弟置办一套锣鼓家伙什,自此,徒弟也可以“自立山头”。
幼年的潘彪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跟着班社走南闯北,也帮着干些杂活儿,耳濡目染下,敲锣、打鼓、击镲、吹唢呐、说唱琴书等民间艺术都被他“一网打尽”,五六岁时就基本掌握了这些技能。“其实并没有谁真正教过我,我就是整天泡在班社里听来的、看来的,这些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回忆,小时候跟着班社到处跑,三天两头就和师兄们一起外出“吃席”,不仅能吃饱喝足,还能凑热闹、开眼界,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特别开心的。
“原来班社固定成员10个人左右,现在随着电子音乐的冲击,班社规模越来越小,只剩下四五个人了。”潘彪说,即便如此,父母和爷爷继续在乡村坚守这门老手艺。每逢节假日,他也会抽时间回老家,像小时候一样在班社帮忙,“这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一边精进技艺,一边传道授业
受家庭氛围的熏陶,2012年,19岁的潘彪通过艺术高考顺利考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我参加艺术高考时,选择的专业科目就是唢呐,吹奏是经典唢呐独奏曲《一枝花》。”潘彪笑着说,进入大学后,他才发现,这类乐器特别小众,放眼全校,擅长吹奏这一乐器的师生少之又少。
“唢呐演奏并非简单的吹气那么简单,必须吹得够密够细,这需要演奏者通过良好的呼吸技巧来控制音色和音量,包括口型和舌头的控制都有讲究。”尽管在上小学前,潘彪就已经掌握了民间唢呐的吹奏技巧,但参加艺术高考前,他还是专门前往河南省的一家知名艺校接受艺术集训。
进入通大民乐团后,潘彪的演奏技艺进一步精进,“除了吹奏技巧外,演奏者还需要具备相当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将音乐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演奏表达出来。”他透露,与其他乐器相比,唢呐的声音更加高亢,更适合带动氛围,除了与锣鼓等传统“吹打乐”合奏外,也适合与二胡、月琴、笙、笛子等乐器共同为戏剧伴奏,甚至还可以与钢琴、小提琴、吉他或电子音乐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
“在我们徐州老家,唢呐艺人与理发师、跑大棚的厨师等都属于出门卖艺的‘勤行’,也被称为‘下九流’。”潘彪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唢呐成为一门艺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尊重和认可,这让他倍感欣慰。以南通为例,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民乐团,唢呐成为乐团里重要的演奏乐器之一,在陆洪闸小学、小海小学等中小学校也开展了“唢呐艺术进校园”活动,曾邀请他做公益讲座,普及推广唢呐文化。
目前,潘彪同时担任南通大学、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日常唢呐教学工作。业余时间,7岁的儿子也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了“小小唢呐迷”。记者了解到,在通城,像潘彪这样从小通过家传的形式学习唢呐吹奏,并在高校担任唢呐教学的唢呐演奏者,仅此一人。
传承创新,孜孜不倦
25日下午,在南通市小海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乐团唢呐声音部课正在进行。一群小学生围在潘彪的身边,听他讲解唢呐吹奏技巧。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加入了学校民乐团,开启了唢呐学习之旅。第一次上潘老师的课,我的心就被唢呐那独特的音色瞬间抓住了。唢呐让我领略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我会持之以恒,用唢呐吹奏出更多精彩乐章。”担任民乐团唢呐乐手的四(3)班学生马新雅这样说。
从2021年起,潘彪受聘担任小海小学民乐社团的指导老师,每周三次前往该校教学唢呐吹奏技巧。“与钢琴等乐器相比,唢呐入门就不容易,特别是气息的稳定输出、正确口型的形成、指法的复杂性等,这使得唢呐教学工作也不轻松。”他告诉记者,和自己从小就在“缸里熏出来的”不同,很多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对于这一吹奏源自农村的民间乐器往往“找不着感觉”。
如何让这门古老的民间非遗焕发时代新彩?这成为潘彪时常思考的问题“小时候,我们常常在庄稼地里吹拉弹唱,现在的孩子只能在琴房里练习,那种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在徐州办喜事,无论刮风下雨,迎亲路上,吹奏唢呐一刻也不能停,有时候遇到大冬天,口水都能在唢呐上结冰,相当考验演奏者的功夫和定力。”潘彪介绍,民间的唢呐演奏没有固定的曲谱,往往都是口口相传,这给唢呐这门非遗的传承也带来了困难。此外,与徐州相比,唢呐在南通更多用于白事,有时候在小区里吹奏练习,也会给人“不吉利”的误解。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大宣传,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眼下,潘彪正在筹划自己的唢呐个人演奏会,“最快明年可以推出,应该也算是南通首场唢呐个人演奏会。我希望通过这一形式,既给自己的唢呐演奏做一个阶段性总结,也能在无形之中改变大众对于唢呐的刻板印象,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族能够接纳它。”潘彪表示,为推动唢呐的创新与传承,他还计划尝试将唢呐与流行、爵士、交响等艺术形式结合,并通过短视频传播、网络直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用心用情留住唢呐文化的根与魂。
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唢呐吹一生。近年来,唢呐乐曲时常奏响在国内外大型活动中,成为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这也给了我们唢呐艺术从业者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在潘彪看来,唢呐艺术不仅是音乐的传承,更是文化的积淀,是历史与现代的交响,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值得他用一辈子去传承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