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徐述夔一柱楼诗案在清代文字狱中算得上有一号,后人常常引用“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两句,似乎成了文字狱的标志。其实这两句并不是徐述夔写的,作者是徐骏,顾炎武的外甥,也因诗集获罪被处死。辛亥革命后,清代冤狱平反者众多,栟茶士绅也掀起了一柱楼诗案的“翻案风”。
《一柱楼外集》封面↑
壹:诗案判词
为一柱楼诗案翻案,首先要看看诗案本身,受害人又是哪些?乾隆二十八年(1763),徐述夔去世,其子徐怀祖将父亲遗稿《一柱楼和陶诗》《一柱楼小题诗》《周易释义》等刊印,不意十五年后却导致轰动一时的“一柱楼诗案”。一柱楼诗案的起因是徐蔡两家的土地买卖纠纷。徐家和蔡家都是栟茶大户,两家的矛盾由来已久。起先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东台县新建孔庙,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在栟茶场收集捐款,在收集捐款的过程中与同乡的监生蔡嘉树产生嫌隙。乾隆四十三年,蔡嘉树以徐家土地上有蔡家祖坟为由购买这块土地,但价格低于徐家当时的购买价,当时徐家从蔡嘉树堂兄蔡耘手里购入价为2400两,蔡家只出960两,两家矛盾进一步加深。恰此时朝廷编辑《四库全书》,令各地收缴违禁书目。蔡嘉树以徐家祖上有违禁书之事要挟,逼迫徐家让步贱卖土地。徐怀祖子徐食田在当年四月初六抱书赴县呈首,按律即可免予追究藏书之罪。蔡嘉树如意算盘落了空,但仍不死心,四月初九也赴县检举。东台县见呈首逆书,不敢怠慢,立即将《一柱楼诗集》等呈解到省。本来这个案子还没有进入乾隆的视野,只是由于江苏学政刘墉的一封奏折,诗案一再发酵,牵扯人和事愈多。
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学士阿桂等的奏折以及乾隆的批复是关于一柱楼诗案最具权威且内容翔实的史料,由此可知一柱楼诗案的始末,亦可视作该案的判决书。该奏折是大臣联名所上,除大学士阿桂,还有于敏中、英廉、梁国治、董诰等三十七位,均是当时权倾朝野的重臣,大家熟悉的和珅名列第七。乾隆批复如下: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奉旨,逆犯徐述夔、徐怀祖俱着照议戮尸,即派乾清门侍卫阿弥达驰驿前往东台县会同该抚杨魁监视办理。其沈徳潜墓所应行仆毁之祭葬碑文,并著阿弥达前往苏州会同该抚监看磨毁字迹。并将其石移弃他处,以昭炯戒。至徐述夔之孙徐食田、徐食书及名列校对之徐首髪、沈成濯并陶易之幕友陆琰,俱著从宽,改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余依议。钦此!批复同意了阿桂等大臣对一柱楼诗案的处理意见,除上述徐述夔等的处理外,徐家财产没收入官;为《和陶诗》作跋的毛澄,杖一百,流三千里;扬州知府谢启昆发军台效力;东台县令涂跃龙杖一百,徒三年;书局(收书局)保定纬,未经阅看书籍,沈澜并不看书,书办金长五、倪金讯无听受贿嘱,均应免议(以上四名收书局工作人员按照旧规办事,错也是失职,免于追究)。原告蔡嘉树狭嫌告发,非实知尊君亲上,但徐述夔悖逆书籍究系由伊呈控,自应免其置议,即予省释。栟茶士绅掀起为徐述夔一柱楼诗案的“翻案风”,主要还是为徐家恢复名誉,至于以上因诗案牵连的人和事也可算在其中。
栟茶启秀高等小学校怀旧会第二次常年会摄影(前排左一为蔡观明) ↑
贰:诗案“大瓜”
当乾清门侍卫阿弥达飞马急驰往东台的那一刻,一柱楼诗案在东台县,乃至周边的如皋县、通州等地百姓的心中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大瓜”。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栟茶坊间任意问一老叟、村妪都还能讲出“徐家死剁头”“徐家马桶墙子”“刘罗锅到栟茶微服私访”等的故事。民国时有好事者还写出《一柱楼》的戏文,一柱楼诗案弄得人尽皆知,当然栟茶本地是不唱的,有栟茶不唱《一柱楼》的禁忌。民间还有徐家被“满门抄斩”的故事,从前文阿桂等的奏折及批复可以看出,一柱楼诗案也并没有那么惨。单从死者数量上看,该案死者寥寥无几,远远不及庄廷鑨编写《明史》而引发的文字狱案。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编写《明史》,这时廷鑨已死,但被掘墓刨棺,枭首碎骨,尸体被悬吊在杭州城北关城墙上,示众三个月,庄廷鑨弟庄廷钺被杀。所有列名参校、刻印买卖者均因此获罪,重辟七十余人,凌迟十八人。后来金庸先生还将这段历史写进了小说《鹿鼎记》。民间为何会演绎出如此的惨状呢?究其源流,大概是深受民国初年为一柱楼诗案翻案的影响。
《徐述夔诗案资料集》(徐静渔题)↑
叁:翻案风起
辛亥革命后,戴名世、吕留良等人的案件陆续昭雪,栟茶士绅大受鼓舞,遂起意为之平反。为一个案件平冤昭雪必须找一个理由,一柱楼诗案的理由是反清复明,在民国初年这是一个极具煽动性又绝对正确的理由。当然为案件翻案还得有一帮子有话语权的人,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依靠在京浙江籍官员,一柱楼诗案也是东台在京官员夏寅官、吴秉钊等为之奔走。在栟士绅也没闲着,积极寻找与徐述夔相关的遗物,为平反昭雪提供史料支撑。徐述夔著《一柱楼编年史》《一柱楼和陶诗》《一柱楼小题诗》《学庸讲义》《论语摘要》《蘧堂杂著》《想贻琐笔》等可惜当年都被销毁了。辛亥年距一柱楼诗案发生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当年关于徐述夔的遗物几乎片纸不存,功夫不负有心人,栟茶士绅竟然找到一些。栟茶学者叶文瀚外甥徐亦守为徐首髪曾孙,得《野菊三十律》,据说为徐述夔所作,整理出版《一柱楼外集》,叶文瀚为之序。有人在《徐氏宗谱》找到《戊午公传》,认为徐述夔是戊午科举人,戊午公即徐述夔,因诗案被族谱削籍而隐晦存之。栟茶人徐云宣所藏《雷祖画像赞》据说也是徐述夔所作。栟茶人徐希轼所藏《洗马图》相传也是其所画。有人还考证出《五色石传奇》《八洞天》作者也是徐述夔。尽管发现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强,徐述夔“反清复明”的形象“丰满了”许多,“民族大义”似乎也可看到一些端倪,一柱楼为“易朱”的谐音梗悄然蔓延开来。
民国二年(1913),东台籍国会议员夏寅官、在京官员吴秉钊等人向议院提出议案,为徐述夔平反,但因事实不清,向栟茶徐青发函询问详情很久没有答复,最终不了了之,也就是徐述夔一柱楼诗案当年并未得到官方平反。栟茶士绅为徐述夔定乡谥文浩,立嗣续建祠宇。对一柱楼进行整修,缪文功还特地跑到南通请张謇题写了“古一柱楼”的横匾。此前1902年蔡映辰等办栟茶启秀两等小学堂,一柱楼被作为校舍和图书仪器楼。学者蔡观明曾在栟茶启秀两等小学堂就读,后来撰文记述了一柱楼原貌。叶文瀚、缪文功后来分别撰写《记徐氏一柱楼诗狱始末》《徐述夔诗狱考》考证诗狱的始末,二位写得较为客观,基本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可惜普通人不会仔细阅读,民间传说比这些有趣多了。叶文瀚文末写“此则区区征文考献之私心,所忻慰万一者也。”也只能这样了……
《清代禁毁书目》中关于徐述夔著作 ↑
后记:后世文史学者考证,民国初年所收集关于徐述夔的遗物大多存疑,本地学者徐继康考证倒是在王国栋《竹楼诗钞》中保留了徐述夔为好友诗集所作序,目前存世唯一可见的徐述夔的文字。20世纪90年代如东文史学者赵志毅先生编著了《徐述夔诗案资料集》,收录了北京皇史宬关于一柱楼诗案的奏折、廷寄、上谕等以及后世研究成果,可算目前最全面权威的史料大全。民国初年刮起为徐述夔一柱楼诗案的“翻案风”,早已尘埃落定,当年栟茶士绅是怀着极大热忱为乡贤平反昭雪,功败垂成,但民间认为是平反昭雪了,足矣!
(参考书目:《徐述夔诗案资料集》《栟茶镇志(1982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