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定制村干”为乡村振兴储“贤”赋能 | 南通发布

霜降过后,水稻迎来收割季,这几天海门区四甲镇合兴村定制村干袁晶晶忙碌在千亩高标准水稻田,跟着粮调队测算产量。“经测算,今年高标准水稻田亩均产量超过1150斤,最高亩产量达到1250斤,预计能为村新型合作农场增加收入118万元。”这是袁晶晶自去年9月到村以来即将收获的最大“一桶金”,成就感满满。

袁晶晶是海门首批28名定制村干的一员。2020年,海门区自主探索实施定制村干计划,首批录取44名定制村干,经过两年半专业的学习,28名定制村干于去年9月入“村”上岗,14名继续深造,2名投身军营。一年多来,这28名定制村干迅速适应角色转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在春耕秋收的轮回中,不断“茁壮成长”。

定向招生 储蓄本土人才

出生于2002年的袁晶晶是四甲本地人,除管理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外,袁晶晶还参与周边东南村、八索村、四甲村、廷俊村4个村抱团发展山药特色种植产业,通过产品深加工,设计精美礼盒包装,“线上+线下”双销售渠道,今年以来已为村里增加村营收入超1万元。

一直以来,广袤的农村,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为了解决“谁来种田”“后继乏人”的难题,早在2020年初,海门区就与本土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以定向委培的方式,重点招录思想品质好、热爱农村事业、志愿服务基层的海门籍高中毕业生,综合报考学生的高考成绩、面试成绩、政审情况等择优录取。

当时海门区开展了5场定制村干计划专项推介会,面对面讲解招录政策、填报程序、培养方向等,现场答疑解惑,1600余名学生及家长参加。首批录取44名“定制村干”并签署了《“定制村干”培养及就业协议书》,其中85%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对“三农”感情深厚。

陆帝是临江新区希圣村的定制村干,她也是临江当地人,目前主要从事宣传、人居环境、妇联等相关工作。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陆帝入职以后很快适应了工作,一年多来,陆帝先后整合红色长廊、百姓大舞台等村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红色教学”“护青苗”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活动,此外还创新提出希圣村人居环境治理“清单制”实施方案。因对当地情况熟悉,陆帝充分利用下村入户走访、网格微信群等载体,常态化收集、处置辖区内村民意见建议、合理诉求,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村内新闺女”。

“即便重新选择高考志愿,我仍会坚定地选择定制村干。”陆帝坦言,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充满了无限可能,而定制村干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标签,对她而言,更是实现个人价值、让青春在奋斗中闪耀的最佳途径。

定制教学 培养全能干部

“哈喽,大家好,我是官公河村的沈楷越,今天,我为大家推介官公河村鱼头和特色大米。优惠多多,实惠多多,希望家人们不要错过哦……”近日,官公河村定制村干沈楷越像往常一样开起了抖音直播,一个小时内交易额超千元。

“第一次直播的时候还是非常紧张的,但到后面就驾轻就熟了。”沈楷越的自信来自于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除了每周一节的直播教学课程外,我们还学习了其他电商课程,包括农村电商实务、电商美工、数据分析等,这让我做直播信心满满。”现在沈楷越除了负责村里日常事务外,还负责村里抖音账号的短视频制作和维护。

如今越来越多像沈楷越一样的定制村干直接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成为农村优质农产品的“代言人”。定制村干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在校期间的努力学习。彼时,海门区根据定制村干的特点和岗位需求,积极组织农业部门、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合作院校共同研究、多轮会商,并听取村(社区)书记、基层干部意见,开设了农村党建实务、农村电子商务、农民会计技能、农村法律法规、办公应用写作等12门“定制课程”,让定制村干专职更专业。

“王大妈,现在安装好化粪池,厕所宽敞明亮,干净卫生,再也不用担心蚊虫满天飞了。”这几天,正余镇青正村定制村干许嘉译忙着入户宣传改厕政策。“今年我们村申报了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整村需要推进改厕,虽然任务重,但有师傅们帮着我,我有信心完成这项工作。”

许嘉译口中的师傅是青正村党总支书记仇栋敏和副书记张标。“仇书记平时会关心我的生活,对我进行开导,张书记则在业务上进行指导。有了师傅们的帮助,我得到快速成长。”许嘉译说。

“以老带新”助力年轻干部蓄力成长。对于定制干部培养,海门区实行“1+1”师徒结对培养模式,由1名村书记或者业务专家结对1名“定制村干”进行传帮带,通过日常指导、示范指导、督促指导以及“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等方式传授农村工作的“土方法”,帮助“定制村干”的工作思路更加明晰,谋划思考、统筹协调、业务能力等得到了全面提升。

定点关爱 打造“永久”队伍

近日,2024年度通州区“青年说·思想汇”第三期暨“理论武装共同体”百姓名嘴风采展示活动在通州中专举行。本次活动以“文化传承我来谈”为主题,邀请市内“理论武装共同体”共建单位海门区委宣传部、苏锡通园区党政办公室和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现场交流展示,海门街道三南村定制村干杨镇华荣获“风采奖”。

出生于2001年的杨镇华是海门街道人,高中毕业时毅然选择了定制村干。因在校期间表现优秀,杨镇华成了海门首批定制村干班的班长,同时也是班上第一个入党的同学。

儿时伙伴纷纷离乡进城,为何自己却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基层?“定制村干学费全免,且就业包分配,收入待遇有保障。作为本地人,街坊邻里都熟悉,工作也没有方言障碍。”杨镇华说,自己生于农村,长在基层,选择回到基层就业、奉献青春,就是回归初心,自己也相信,在基层就业同样可以收获精彩人生。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本土人才更是乡村发展的金种子,如何将他们打造成一支“永久牌”村 干部队伍?海门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关爱定制村干,落实相关政策待遇,为定制村干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条件。各区镇(街道)党(工)每季度开展一次谈心谈话,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组织部门联合区级机关工委、妇联、团委等单位定期开展相亲交友联谊会、文体比赛、青年沙龙等活动,倾听心声、掌握情况。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广袤的农村热土需要新鲜血液,加强定向委培生培养是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村干部选拔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的‘蓄水池’。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三方面发力,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海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江华说。

短评: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人才始终是推动发展的关键要素。“定制村干”计划的实施,不仅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乡村的未来发展储备了宝贵的“贤”才。此举无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展现了海门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智慧与决心。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些刚出校门的“00后”充满着青春,充满着力量。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能够将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乡村治理中,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他们还敢于尝试新的发展模式,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当然,作为年轻的驻村干部,“00后”们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难。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治理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治理的需要。同时,他们还需要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帮助。

“定制村干”计划是海门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00后”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黄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