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通州区十总镇菁乔质选家庭农场负责人陈亮通过顺丰冷链将18个河蟹礼盒发往全国各地,最远的送往厦门。
通州滨江临海,土壤和水体中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非常适合河蟹养殖。“目前全区共有河蟹养殖面积6000亩左右,其中百亩以上面积的养殖户超20户,总产值预计6000万元。”通州区农业农村局水产站党支部书记蒋建斌介绍:今年夏季持续高温,河蟹养殖遇到了高温大“烤”,销售又错过中秋国庆黄金期,“但是我们通过指导辖区内养殖户科学饲养、提高品质,以不变应万变安全渡过了多个‘难关’。”
“河蟹除了重量要达标,从外观上看还要做到青壳白底,脚上的绒毛呈黄色。”陈亮从2020年初开始养殖河蟹,他有一套自己的养殖经验:“河蟹好不好要看池塘的水藻长得好不好。”
水藻不仅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还能为河蟹蜕壳提供场所,复原河蟹最舒适的生长环境。陈亮介绍,蟹苗下塘前,自己就在塘内种植了2至3种水藻,既有适合春天生长的冷水藻,也有适合高温天气的热水藻。因为准备充足,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对陈亮的蟹塘影响并不大,他的河蟹规格和产量相较于往年都有所提升。
位于通州区东社镇的东社丰禾养殖场则没有那么“幸运”。“没想到今年高温天气那么久,我们只在蟹塘内种植了伊乐藻。这是一种冷水藻,特点是产量高,但持续的气温太高会使其腐烂。”负责人易前云介绍,最后在区水产站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提高池塘的水位,来降低塘内温度,创造利于河蟹生长的环境。因为措施得当,易前云今年的收成也不错,预计河蟹总产量超1万公斤。
“送河蟹不如送蟹卡,按需提取最保鲜!”今年这句话,在通州蟹农朋友圈内最为常见。
今年是陈亮第一年开始售卖蟹卡,他表示:预售蟹卡的主要原因还是气温高,河蟹脱壳时间晚,成熟期延迟,“截至目前我已经售卖了400多张蟹卡。”
陈亮在养殖之初就确定要走精品养殖道路,成立了“菁乔”河蟹品牌。“我家的河蟹饲料以鲜鱼为主,包括小黄鱼、小带鱼丝等。虽然成本高,但是一分投入一分收获。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下,不少老客户因为了解我们选择提前购买蟹卡,也为我们减轻了部分资金压力。”陈亮介绍,目前自家的河蟹已经开始上市,母蟹规格基本在3.5两至5两,公蟹规格在4.5两至6两。
通州区石港镇江洲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殷国梁养殖河蟹已有30多年,提前售卖蟹卡也有好几年。“虽然线下预订还是主要的销售模式,但是随着网络的发达以及冷链的完善,提前购卡、按需取货,也逐渐成为客户购买河蟹的重要方式。”殷国梁说,向自己购买蟹卡的人群也是以老客户为主,这是和他重视品质把控、定价合理息息相关。
近年来,通州区农业农村局重视精品河蟹养殖打造河蟹品牌。
区水产站积极创新、推广河蟹养殖新模式,打造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南通推广示范基地,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先后集成“蟹种绿色生态培育技术集成”“河蟹1132生态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个成果,获得南通市农业技术推广奖。
蟹农也不断更新养殖理念、提升养殖技巧,多人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大奖。通州西亭人马洪建养殖河蟹9年,他已连续三届捧回由上海海洋大学主办的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我的河蟹都是以礼盒的方式按只售卖,价格相较于普通蟹贵了不少,但是每年依旧供不应求。”马洪建说。
“现在但凡有机会,我们都会带着辖区蟹农外出参加展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通州精品河蟹。”蒋建斌说:目前全区80%的精品蟹销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