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江苏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首站在南通博物苑开展。
本次展览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院主办,南通博物苑承办;以“长江文物”为线索,展示了嵇亚林、白鹤、张明惠、唐明丽、卢山、田騉等6位艺术家创作的近70件作品。作品链接历史与时代、文博与绘画、守正与创新,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长江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多种文化形态在长江流域发生、发展、碰撞、交融,谱写山河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现场,由嵇亚林与白鹤携手创作的百米国画长卷《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将这一文化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分上游卷、中游卷、下游卷,以长江流域19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遗址出土的150多件代表性文物为题材,再现了长江文明的辉煌历程。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近三年来,我选取了良渚文化前后、夏商周及秦汉时期部分文物,把它们画下来,便于交流和推广。”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嵇亚林对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绘画与照片不同,“把文物画出来是一个让文物活起来的过程,将作者的内心表达和思想感情融入其中,让文物有了质感,也有了温度。”
长江的奔流之势和大海的包容万物,孕育出南通得天独厚的江海文化。在国画长卷《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中,南通博物苑藏文物鼎形铜镜生动亮相。“我在选择文物时,有三个‘一定’,一定要是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一定要我亲眼所见,一定要是国家定级的文物。”嵇亚林表示,鼎形铜镜符合这一标准,展现出南通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此外,上海博物馆藏黑陶刻纹盖罐、南京博物院藏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镶砖画、安徽博物院藏铸客大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罐等一件件精美文物跃然纸上,透过艺术家之手,向观众讲述它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以文物作为长卷绘画题材是传统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的一次突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加上文物管理的特殊要求,在交流、传播上有着诸多的限制。这次中国画题材的开拓,无疑‘让文博在中国画中活起来’,也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积聚了启迪意义。”田騉说。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