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薄汁甜、香溢乡野!海门青皮白玉甘蔗迎来丰收季 | 南通发布

小雪时节农事忙。11月28日,走进海门区常乐镇的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甘蔗地,一片翠绿映入眼帘:高达2米的青皮白玉甘蔗在阳光下亭亭玉立,甘蔗叶随风飘曳,咔咔作响。随手掰下一根,汁水丰盈、纤维细腻,甘甜滋味瞬间涌入口中,无疑是冬日赏味的不二之选。

“咔嚓、咔嚓”,镰刀起落间,一根根甘蔗应声而断。蔗农们熟练地削去蔗叶,将它们整齐码放。“得赶紧了,得在冷空气来之前,把这些甘蔗都送进地窖。”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建辉穿梭于田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朱建辉口中的“地窖”即是在甘蔗地里挖的长宽约2米、深约1米的凹陷地块,当这些甘蔗被新鲜采下后就被储存进地窖,等寒潮来袭,蔗农会给在地窖里的甘蔗再覆盖上塑料薄膜和10厘米的土保温,朱建辉介绍,这种祖辈留存下的“老法子”可以让甘蔗保鲜到来年4月前。

一根甘蔗两头甜:一头连着蔗农,一头连着市场。今年合作社种了20多亩青皮白玉甘蔗,每亩产量达到了2500根左右,迎来了种植三年来的大丰收。

而在另一边,女儿朱家明正手持相机,在甘蔗地里忙碌地拍摄着甘蔗的视频素材。在合作社的抖音直播间里,28.8元顺丰包邮到家的甘蔗套餐被江浙沪的食客们抢购一空,每天都能稳定卖出100多份。除了甘蔗以外,海门甜芦稷、海门红烧山羊肉、通州脆饼和包瓜咸菜等20多个海门特色农产品,都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人们的印象中,甘蔗属于热带作物,长江沿岸鲜少种植。谈及种植甘蔗的初衷,朱建辉表示,2020年同女儿回村的路上看到沿街售卖甘蔗的农民,便衍生了回乡引导农民采用现代的种植方式种植甘蔗、运用网络销售甘蔗的想法,“青皮白玉甘蔗是我们常乐镇的特色农产品,要用新的种植模式把它们种好、卖好。

2021年8月,朱建辉在家乡常乐镇成立了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同年,注册了农产品品牌“家香常乐”。目前,合作社拥有200多亩的农业用地,种植了芦稷、青皮白玉甘蔗和海门小香芋。

为了更好地推动青皮白玉甘蔗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朱建辉针对传统种植模式钾肥不足导致的甜度不足的问题,加大了钾肥和有机肥的用量。今年夏天,虽然台风来袭,但合作社及时加装了铁架和绳条,确保了甘蔗的丰收。

在合作社建立初期,朱建辉就思考如何利用特色农产品优势助力共同富裕。他聘请了村里60~70岁的老人帮工,让他们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工作,每天还可以领100元的工资。同时,合作社还帮助村里零散甘蔗种植户售卖甘蔗,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当农业数字场景与电子商务相碰撞,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在两者融合发展的实践中,青皮白玉甘蔗也跟着电商的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产品。“我们的甘蔗只选择最鲜甜的中间段,有很多在外的海门老乡购买,最多的一天卖出了5斤装甘蔗四五百份。”朱家明说。

2020年从大学毕业后,就读电商专业的朱家明也随着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新农人”,目前她负责合作社的抖音直播、视频号、快团团等平台运营,每天晚上都会定时直播家乡农产品。朱家明介绍,通过电商平台,青皮白玉甘蔗能够更直接地触达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销售效率。

“我们合作社要聚焦本土优势,发展好常乐镇的特色产业,继续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甘蔗的品质,延伸产业链条。同时加大市场推广力度,让更多在外的家乡游子吃到家乡的甘蔗味。”朱建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