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5日,《南通日报》上一则由南通市广播电视局、南通日报社联合发布的《关于招聘新闻广播工作人员的启事》引起了我注意。一时间街谈巷议,感兴趣者甚众,仔细研究过招聘启事的内容,我立刻就报了名。
因为父母都是新华社记者、舅舅也是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所以我早早便开始为他们誊写稿件,长辈们又把这项“作业”视为我的课外任务,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新闻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后来,家庭中的大部分成员都先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我想当一名记者的愿望就更强烈了。
1984年是我在南通师专毕业后留校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家庭熏陶、个人爱好、社会阅历、在师专近代物理实验室的工作经历,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美好憧憬,使我信心满满地决定报考南通电视台的摄像岗位。通过层层竞争和筛选,我被顺利录取。1984年的12月20日,这一天是我终生难忘的。当天一大早,袁捷、韩铭、何跃、李南、尹雪平、陆剑华我们七人欢天喜地前往正在筹建中的南通电视台办公地报到,就这样,我成了一名电视记者。这一天,距离南通电视台正式挂牌成立只有不到两周时间。
姚港路16号的院子里,当时有两家大单位:南通市体委和南通市广播电视局。一座三层的大楼,浅灰色的建筑看上去很不起眼。整个三楼部分基本上是居民住户。大楼以中线分割,东边半栋是体委机关办公室,西边半栋是广播电视局机关办公室。南通电视台的办公用房包含在广电局那半栋楼内,楼下依次是办公室、专题部和新闻部这三间办公室;二楼有一个新闻口播录制机房和一个小型的编辑制作间。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整个电视台除了播出和行政人员外,专业的采编人员屈指可数,也可以说是“十几个人、两条半枪”起家开始办节目的,南通电视制作是起步于南通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电视摄制组和南通市广播事业局电视制作部。1984年4月,经国家广播电视部、南通市政府批准成立南通电视台;同年7月,电视制作部由人民中路和平桥西侧迁至姚港路16号办公,基本明确为正式建台做准备;12月8日,宣布钱志达同志担任副台长(主持工作),陈铿、滕杰二位同志亦任副台长。至此,南通电视台的筹建工作圆满结束。
“1985年元旦,南通电视台就诞生在姚港路16号的一座小楼里。50多名电视新兵依靠十几万元、四间小房和三四套低档摄录设备,开始了艰难的起步。仅凭着七八名记者、编辑和播音员,几套低档设备、外加一个简陋的播音间,就办起每周两档《南通新闻》……”以上这段文字,已经载入了地方史。虽然那是南通电视的初创期,物资、技术、资金样样匮乏,但也是士气高涨期,全台上下撸起袖子就是干。新闻部当时只有10个人左右,由副台长滕杰全面严格管理,采编播制作,他事必躬亲、细致入微。全台唯一的采访车是刘济生师傅开的小面包车。后来从广播电台调过来的樊晓波同志担任了南通电视台第一任新闻部主任。樊主任是南大中文系毕业,又在南通日报社、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多年,是货真价实的铁笔杆。至今我还清楚记得,他经常给我们讲课,讲如何采访、如何提问。比如到了某个单位,记者一般都会问:“你们单位今年生产情况怎么样?”樊主任却说:“应该这么问‘我们单位今年生产情况怎么样?’”就是类似这种“你”字改“我”字的一字之别,实际采访效果却差之千里了。
在采访中,前辈老师们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次去南通监狱采访,为了拍摄一个全景画面,“拼命三郎”张建平三步并作两步登上了水塔的楼梯。作为监狱内部的最高点,这座水塔足有二十几米高,从楼梯出口到水塔顶部还有一个空悬在外的5米长的简易铁梯,十分危险。但张建平二话没说,一口气就爬到了水塔尖上。于是,我也硬着头皮,手脚并用地跟着爬了上去。后来是怎么下来的,直到现在都不敢回忆,想想都后怕。不过,当时被“拼命三郎”狠狠表扬了两个字:不错!说句实话,那个时期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很大,收获也很多。
当时,全台只有两台SONY-1800移动式摄像机、两台VO4800背包式录像机。要维持一周一档15分钟的新闻节目,寥寥可数的机器设备经常调度不过来,各组“抢”机器现象屡见不鲜。有时背包式录像机还要调回来录制演播室播音员的口播,摄录设备又少,我们都视机器为生命。滕杰副台长有句名言:“人在机器在!人不在,机器也要在!”记得那次去南通农场拍专题片,扛上了新领到的SONY-M3摄像机。那可真是个宝贝,它是南通台历史上的第二代摄像机,已经由第一代单管黑白进步为三管彩色了,当时我们也不过只有两台。在农场拍摄过程中,为了长距离拉一个行进中的拖拉机耕地的特写镜头,我趴在驾驶室的顶上拍摄,下来以后才发现M3摄像机的镜头盖不见了。当时可以说是吓得魂飞魄散,同事和当地陪同人员也赶紧帮忙四处寻找。但耳边只听见拖拉机的轰鸣,偌大的田野又到哪里去寻觅一个茶杯口大小的物件儿呢?就在我们即将放弃寻找准备回去写检讨时,我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的拖拉机那巨大的轮胎旁有一个黑色的塑料圆盖,啊!是镜头盖!我欣喜若狂地迅速拾起,须臾,这块田野就被车犁深深地翻遍翻透了,想想还真是万幸啊!
那时候每天下午新闻节目磁带合成以后,要由小丁师傅骑自行车或三轮车跑上8公里的路程赶到狼山脚下,再一路小跑送到山顶上的播出机房。几十年过去了,小丁已变成了老丁。正是这一代电视人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才共同凝聚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南通电视台成立后的第二年,袁捷等人采制的《南通港进入全国大港行列》获得了江苏省电视新闻一等奖、李慧萍获得了江苏省播音主持大赛一等奖。1991年,我参与创办了南通电视台国际部;1994年,我担任新闻部主任,参与创办了《NTTV新闻》;1997年开始,我担任分管新闻的副台长,和同事们一起奋战近12年;《濠河漫咏》《南通好家园》《多美的南通多好的家》《你爱太阳到永远》《沈绣谣》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视听作品都出自那个年代。因为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通过电视了解南通、认识南通、爱上南通,也促进了南通走向全国、融入世界。
岁月悠悠,往事如歌。2016年12月20日,在电视台工作了整整32年,我退休了。今天和未来,我要继续为我的同事、战友、英雄们点赞!为我们倾力奉献的电视事业点赞!万语千言一句话:祝我们的南通电视台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