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之旅 向光而行 | 南通发布

“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告诉我你曾来过这里……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是不是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造出你要的甜蜜……”每当听到《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首歌时,心驰神往那美丽的地方!梦想有朝一日亲自到那神奇的地方走一走。机缘巧合,今年教育部第三批援新疆计划实施后,自己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来到美丽的伊宁县支教。

从8月25日落地伊宁以来,差不多已有3个多月时间,在这一百多天的时间里,自己有思想有行动有感慨,特别记录下三个难忘的片段。

唯有努力 总有收获

10月25日下午6时许,伊宁二中宏大的报告厅里,灯光闪耀,音乐回旋。宽大的电子屏幕上,赫然写着两行大字——“伊犁州启航联盟第二届同课异构比赛颁奖典礼仪式”。悠扬欢快的音乐声中,与会老师、参赛选手和来自相关学校的分管领导以及颁奖嘉宾纷纷入座。伊宁二中书记用高亢而响亮的声音宣读着本次比赛的获奖名单,当宣布我获得高一语文一等奖时,我真是既激动又平静,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支教前,我一直教高三毕业班的语文。今年8月到了伊宁县,我想着如果组织上继续安排教高三,自己会更加得心应手。但事不遂人愿,组织决定让我到新成立的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教新高一语文。当听到这个决定时,自己一度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冷静思考后,服从组织的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之中。

10月初,接到参加学科比赛通知时,我曾有一丝犹豫,认为同课异构是一个新的课题,自己没有太多的研究,但转念一想,既然有这么个机会,又何不接受一次挑战呢?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参赛了,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比赛的准备中。从报名到比赛,时间跨度较长。当时,我既要钻研新教材,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确保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不受一点影响,又要备战赛。因此就自我加压,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我在宿舍里准备好充足的方便面,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备课。从查阅资料到形成思路,从设计教学内容到制作课件,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就一个“导入新课”环节,我数易其稿。虽然网上参考的内容很多,但我一想到比赛,比的就是教学风格要有创新,教学设计要别出心裁,教学效果要令人耳目一新。对网上相应的内容,我只是参考而已,人云亦云的我坚决不用,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做到与自己的课堂内容浑然一体。

备好课是基础,上好课才是根本。为了上好课,我利用一切机会,不拘一切形式,敢于展示,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先是请了本校杨晓霞主任前来初听,课后,在杨主任的建议下,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接着,又请语文组同仁集体听课,听取他们的建议,再作修改充实。最后为了达到自认为比赛的最佳效果,又借一课,再次试讲。经过多次的磨合、修改、试讲,我终于找到了感觉,找准了节奏,“生本课堂”的效果显现出来了。比赛前晚上临睡前进一步思考时,发现文本——《登泰山记》还有值得挖掘的地方,那就是文中三处景物描写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并列?递进?还是其他?作者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三多”“三少”?当我想通了的时候,恍然大悟,发现作者姚鼐(淸朝)写作本文的用意正在这里,而不是像有些参考上说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手捧证书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到,这二十多个日日夜夜,自己一直处在紧张与焦虑中,真是众里寻“课”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有些事情,唯有努力,才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208本杂志的故事

初冬的早晨,天空蔚蓝,空气异常清新,相比内地而言,伊宁的凉意来得更早些。期中考试刚过,根据教育局的安排,大家都投入到紧张的阅卷中,我接受了500多份作文的阅卷任务。

阅卷过程中,学生错别字、错别句频繁闪现在眼前。像 “全红蝉”“全红禅(正:全红婵)”“拒决(正:拒绝)”“驻就(正:铸就)”“不记明利(正:不计名利)”“热泪莹(正:盈眶)”等字眼,我十分惊讶。更有甚者,有位学生在文末竟然出现这样的句子——“每个人都不是学习的料,但要做好人,尊重师长,尊重家长。”哎,这是什么话呢?显然,学生的三观是正的,但表达不当啊!至于文中举例的低幼、内容的空洞、名言的错搭、词不达意、表达啰嗦等等比比皆是。

面对如此现状,我想,这是我教的高一学生的作文水平吗?很不理解。我深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阅读,哪来写作?其根本原因不就是阅读量太少,有的甚至零阅读吗?

如何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我快速地思考着……突然脑海闪出一个念头:把家里的杂志——《意林》《读者》全部拿来让他们阅读!因为在海门这几年带高三,尽管同学们自备的书也不少,但这样的杂志,几乎没人有,而杂志极具可读性、趣味性和励志性,深受广大同学喜欢。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我常把自家订的这些杂志借给他们翻阅、摘抄,为他们积累素材、提升认知保驾护航。刚刚过去的2024年高考,我所教高三语文在全区名列前茅,或许与此有点关系吧。

事不宜迟,有想法就行动。但此时又有些犹豫,因为曾听先生说过,这十几年来订阅的这两份杂志是他的最爱,他本想着,等到退休后再来慢慢从杂志中品味人生。而现在,我急需这些杂志,我要把它们赠给这儿的学生,开启他们的阅读之旅。怎么办?先生舍得吗……

当晚午夜时分,我打长途电话告诉已经睡觉的先生。果然,在他接到电话的那一瞬间,空气凝固了,他似乎有些不舍。我知道,原来把杂志只是借出去,大多数还是能拿回来的。这次寄过来就等于全部送给学生了!不过,时间停留一分钟后,先生说,为了支援新疆的孩子!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民族团结!他愿意把家中现有杂志全部捐给孩子,争取人手共两本《意林》《读者》。如果不够的话,他再去当地书店去买全。听着先生的表态,我哑然失笑,更为先生的大爱感动!

第二天早上5点,先生早早起床,先是搜罗了家中所有的这两种杂志,把自2014年至今11年的《读者》《意林》全部找出来,总共找到160多本,但我教两个班,有100名学生,最好有200本,还差一点。于是,他就到当地书店去买,连续走了五家书店,总算凑齐了200本。店里还余8本,于是一起买下来,总共208本。当日上午10点,他又到顺丰快递上门办理寄运手续,终于将这一批价值共两千六百多元的杂志,寄往新疆伊宁县。

11月21日,一个顺丰快递的大包裹从南通到了伊宁南高的门卫,里边足足装了四大捆的《意林》《读者》。拿到这批书的当天上午,我请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的石高荣副校长一起见证了我向班级的捐赠仪式。

看到同学们拿到杂志后认真阅读的情景,我想,我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们

“小吾(吾提库尔)同学,你的作业呢?”望着眼前这个中等个子、略显消瘦且面无表情的男生,我很生气,他却一言不发,这已经不知是第几次向他要作业了。刚开始的两个星期,我还记不住学生名字的时候,经常把他和另一个男生小阿同学混淆,他们两个的作业经常要催,这使我非常郁闷。

我想,不是说高一(4)是“弘智班”吗?怎么还有学生连作业都不交?难道学生不喜欢语文?还是我布置的作业不适合他们?慢慢地,我从其他老师那儿得知,这两位同学其他作业也经常不交,或者总是拖拖拉拉的。小阿经过几次教育和鼓励,已正常交作业了,而且课上发言也积极了。但是,小吾不行,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好言相劝,他就是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甚至有一次,向他要作业要急了,他居然第二天没来上课。哎!这学生怎么回事?

我带着满腹疑惑去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原来,他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家庭经济十分拮据,是典型的低保户。

了解这一情况后,我找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和他分析了他的家庭情况,分析了他的学习现状,语重心长、循循善诱,谈“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那以后,感觉他学习态度有所改观,我便趁热打铁,同班主任商量,自己给予他适当的物质帮助,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当小吾同学望着手里刚充的饭卡、拿着新衣服时,他的眼睛湿润了,走到我面前,充满感激地说:“老师,谢谢你!”

有一天,当我和他谈起他的理想是什么时,没想到小吾同学竟脱口而出,考985大学。“这?”我很是惊讶,但一瞬间,我大声说“好啊!”有理想就有目标!

为了进一步激发小吾同学的学习热情,我还经常给他讲励志故事,比如甘肃“搬砖男孩”魏凯伦录取了国防科大、宁夏“工地学霸”单子龙和云南“寒门贵子”林万东都录取了清华,还有和命运抗争,“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的中国科学院博士黄国平。同时,我给了一套《平凡的世界》,我想用思想的火种点燃他的求知欲,让他从困顿中振作起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渐渐地,在教室的走廊里、在去饭堂的路上,偶遇小吾同学的时候,只见他的脸上洋溢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在对小吾同学倾注特殊关爱的同时对于积极进取的同学,我也给予特别的关注。本学期以来的两次月考,我都给班级前五名发了小奖品,特别是期中考试前,想到有些同学临考紧张,不吃早饭,我头天晚上,提前给他们买了鸡蛋糕。当女生英子拿着鸡蛋糕分给同学们时,她还不忘对我说声“谢谢”!

这一百多天在新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就是用爱唤醒爱,用心打动心!

援疆路上,我将一路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