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选优竞赛活动暨医务社工专业技能论坛上,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选送的《“多病一体”的张奶奶平静走向终点》医务社工服务实践案例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金奖。
医务社工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简称,他们在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中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早在2020年,南通一院就率先在全市建立医务社工队伍,从个案服务到小组服务,再到社区服务,在医患间传递关爱与尊重,让医疗变得更有温度。近日,记者走近这群医务社工,讲述他们的努力与付出。
医务社工助力“多病一体”老人安宁疗护
2024年10月17日,在家人的陪伴下,89岁的张奶奶离开了人世。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得到了肉体和灵魂的安息。
6月5日,张奶奶因突发心肌梗塞被送入南通一院。检查发现,她患有糖尿病28年,并发糖尿病眼病、足病、肾病,接受尿毒症血液透析治疗5年,还有脑梗塞、脑膜瘤保守治疗、继发性癫痫等多种病症,此前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后又现左髋置换关节脱位,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垂危。
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张奶奶对家人还有着无限的眷念。担心两个同母异父的子女不互相扶持,担心自己与家人不和睦的唯一的弟弟。得知张奶奶的情况,南通一院医务社工刘雅琳主动联系了张奶奶和她的家人,邀请他们加入安宁疗护项目。
面对张奶奶复杂的情况,刘雅琳和她的同事孙红蓓迅速展开服务。两人在查房时与张奶奶家属建立信任,签署相关同意书。通过与家属、医护人员沟通及查阅病例,安宁疗护团队全面评估张奶奶状况并列出需求。最终制定“去者善终、留者善别”目标及详细服务计划。
服务期间,医务社工为张奶奶提供了诸多帮助。他们帮忙组织多学科会诊,协调转科、血透时间等,保障医疗方案执行;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缓解张奶奶及家属焦虑,提供临时看护等服务;先后组织4次会议,解决安宁疗护、医保、家庭矛盾、出院安排等问题;将死亡教育贯穿全程,引导张奶奶及其家属正视生命与死亡;哀伤辅导更是从确定安宁疗护起就开始进行。
张奶奶的故事,是医务社工工作成效的缩影。南通一院医务社工团队为张奶奶争取到笔慈善救助金及医院费用减免,并链接了社区志愿者和“长照险”,为她出院后的生活提供保障。这样的全方位支持,效果显著。张奶奶住院期间不适症状改善,生命体征稳定,心理状态好转,比预期存活时间多存活了3个月。最终,她平静祥和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从边缘化“小群体” 走向被认可
11月28日下午,在南通一院医务社工团队的组织下,一场“音乐会”在血透中心上演。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前来接受治疗的病友们有序入座,倾听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万象之园志愿者团队带来的音乐演奏。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专职副书记丁爱明说,为患者组织送温暖活动只是医务社工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更多时候,他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协助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为疾病终末期或者老年患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自2009年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以来,医务社工的重要性虽获认可,却长期在社工行业中扮演着“小群体”的角色。
丁爱明介绍,2020年医院率先在全市建立医务社工队伍,团队成员走进病房、社区,进行安宁疗护宣教。起初,一般人对他们的身份表示质疑,“从未听说过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有什么区别?”也有许多人对他们做的事充满不解,不少医务社工在进行安宁疗护宣教时被不理解的老人骂哭。认知度低、社会认可度不足,曾让医务社工们很迷茫,感受到职业发展的“寒意”。不过,自从2023年,南通市被国家纳入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后,他们的工作内容开始慢慢被看到,他们的身份也开始被更多人认可,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到医务社工的队伍中来。
据南通市卫健委的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底,南通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共12家,医务社会工作者52人,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不少人已经持证上岗,成为患者口中“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同行者、陪伴者。
用更专业的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仅有热忱和爱心是不够的,医务社工更需要专业,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满意度。
11月2日,南通市《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学习班》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培训吸引了来自南通市各县(市、区)医院的护士,以及常熟市、连云港市等地近50名学员参加,主要围绕医疗伦理、患者心理、沟通技巧、社会资源链接等方面的内容展开。
参加培训的如东江海义工联合会秘书长朱红燕认为,这些知识不仅帮助医务社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处境和需求,也使他们有能力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培训中强调的沟通技巧的培养更是让朱红燕觉得受益匪浅。“医务社工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关系,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通过个案分析等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同理心以及如何提供清晰的指导。”
医务社工接触患者的时间短则不足一天,多则数年。但从与患者接触的那一刻起,“专业陪伴”就开始了。
和大多数医务社工相似,南通一院肿瘤科护士长陈秀华习惯将与患者的接触称为个案介入的开始,“‘介入’要有边界感,我们虽然身穿白大褂,但我们不是医生,不能越界”。
陈秀华长期在肿瘤科开展服务,她介绍,“癌症终末期且没有治愈可能的患者常以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为主”,医务社工的介入通常在患者情绪稳定之后,先向主治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并从社工层面对患者需求进行评估,才能开展服务。
对于陈秀华而言,每一次“介入”各不相同:可能是一句“您需不需要帮助”,也可能是一个温暖的拥抱。“看似闲聊,但是我们心里都是有量表的。”陈秀华说,日常查房过程中,医务社工会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切实帮助,比如调度经济救助资源、帮助安宁疗护病房患者实现“愿望清单”等。
为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陈秀华和同事整理了一本厚厚“肿瘤终末期伴癌痛患者的安宁疗护”的资料,涉及患者的基本信息、安宁疗护的症状管理治疗考评细则表、安宁疗护服务知情和意愿确认同意书等内容。南通一院的医务社工服务正在朝着更细致、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我们是患者及其家庭的同行者、支持者,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患者更好地就医。”南通一院内分泌科护士长赵丽华,这样形容医务社工。在医疗场域开展服务,不开药、不上手术台,为患者提供非医学诊断、非临床治疗的社会心理支持。换句话说,心理咨询、文化课辅导、对接经济救助、法律和政策咨询,甚至居家无障碍环境设计等看似繁杂的项目,都是医务社工的服务范围。
早在2023年,赵丽华参与了医院组织编写的江苏省医务社会工作团体标准《糖尿病患者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并在全国平台发布,为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赵丽华认为,未来医务社工将继续朝专科化发展,让医务社工“角色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