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寸土必“珍”  筑牢“耕”基 | 南通发布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守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线,守的是发展和安全的兜底线。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近年来,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耕地保护工作部署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宣传贯彻党政同责理念,压紧压实共同责任机制,多措并举开展耕地保护工作,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海安力量。2023年,海安市被省自然资源厅表彰为“耕地保护激励单位”。2022-2024年白甸镇、雅周镇、南莫镇分别被省自然资源厅表彰为“耕地保护激励单位”。


图为:党员到村辅导讲解农业农村用地选址导图


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党建融合。以党建为统领,切实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党员巡田、支部护田”的“党建+耕保”融合行动,将党员活动日与“耕地保护进万村”主题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宣传耕地保护制度,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被省自然资源厅表彰为“耕地保护进万村”优秀组织单位。

图为:对镇村干部开展“耕地保护进万村”主题宣讲


多方挖掘潜力,推进耕地复垦工作。海安市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但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生产、无人机撒农药严重影响桑蚕养殖,海安市从政府主导到农户自发实施园地复垦,将桑园恢复为耕地。同时通过复垦废弃学校、河堤、坑塘、农村宅基地等增加耕地,三年来累计增加2.84万亩。

图为:桑园恢复为优质耕地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耕地保护动力。为充分调动基层各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海安市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耕地保护先进村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示范户,2023年合计奖励金额67万元。对超额完成耕地恢复的区镇,年终使用耕地保护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且优先进行区镇间指标有偿调剂。


推进项目建设,促进耕地质量提升。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积极打造粮食生产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四高”综合试验示范区,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三年来,海安将超过12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为高标准农田。

图为开发区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健全监管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海安市“智慧守土”服务监管平台,用摄像头实时监测全市耕地变化情况,目前,海安市308个摄像头基本做到了耕地实时动态监测全覆盖。结合遥感卫片强化耕地流入流出监管,完善耕地利用监测预警机制。

海安市一直以来坚持“严”字当头,通过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执法监督机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