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7周岁的陆老太,一年前身体开始出现异常反应,躯干和下肢就像是安装了一个开关,起身站立时出现双下肢不自主颤抖,颤抖时自觉腿部无力、重心不稳,严重时,双下肢的颤抖会累及整个躯干,甚至行走过程中也出现这种不稳的感觉,而平躺休息时或者放松安坐时,这种症状就会减轻或者消失。带着疑惑和担忧,陆老太和家属来到启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寻求答案。
资料图
平时陆老太农活家务全包干,吃得下又睡得香,可不能因为疏忽大意导致疾病进展啊,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担忧,陆老太和家属来到启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军主任门诊寻求答案。
陆老太住院后,神经内三科李军主任团队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发现陆老太主要表现为直立时下肢抖动,但无行动迟缓,也未出现肌肉关节僵直、感觉异常等情况,四肢肌力、肌张力对称正常,无小脑共济失调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陆老太也没有认知障碍或者精神行为异常,家族中也无人有类似疾病表现。李军主任团队给老人安排了头颅核磁平扫、经颅超声、甲状腺功能、铜蓝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等相关检查和检验,最后根据陆老太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老人患上了“直立性震颤”。
直立性震颤是一种罕见的运动障碍疾病,1984年由埃尔曼(Heilman)首次命名,直立性震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尚不清楚,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皮质-小脑-丘脑网络的异常中枢振荡器、小脑神经退行性变和多巴胺能功能障碍。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60岁左右多见,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比例约为1: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站立时双下肢肌肉出现同步的高频震颤,伴有不稳感,而坐位或行走时消失,有些患者可伴有上肢、躯干的姿势性震颤。震颤是一种身体部位的不自主、有节奏的振荡运动,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
在该院神经内三科住院期间,李军主任为陆老太根据身体情况调整口服药物,经过治疗,下肢震颤的症状明显缓解。出院一个月后电话随访得知陆老太在家又干劲十足,恢复了往日的“农活家务全包干”状态。
李军主任团队提醒,出现震颤应当及时到专科门诊就诊,避免不必要的担心和惊慌,避免隐瞒病情延误治疗,对于老年人而言,运动障碍疾病不仅意味着身体上的不便,更可能引发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战战兢兢”便是“站站惊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站”而不“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