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杂草丛生的水洼塘,华丽转身变成了荷花荡、旅游点……近年来,我市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聚焦和美乡村建设,以生态河道为抓手,大力提升农村水环境,让乡村的河更清、水更净、景更美。
全市先后编制《“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农村水利规划》,以科学规划持续引领、分步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截至10月底,全市已建设农村生态河道600公里,提前完成省、市年度建设任务,同时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确定的目标任务。
漫步在海门区三厂街道厂南村的青星河河畔,只见清澈干净的河道旁栽满花草乔木,偶尔可见鱼翔浅底,水鸟低飞,一幅生态共融的宜居画卷迎面展开。
谁曾想,如今群众连连称赞的水清岸绿,曾经是深受困扰的黑臭水体。作为入江河流——大洪河的支流,厂南村的青星河、五七河等河道,因水生植物恶性泛滥、农污处理不到位等因素产生了生态问题,成为周边村民的一大心结。“没整治之前,河边全是杂草,水质也很差,养的鱼全部死掉了。”谈及过去种种场景,厂南村村民苦不堪言。
了解到群众诉求后,今年初,三厂街道分别从疏浚河道、加固护坡、治理农污、清理三棚等方面入手,着手整治五七河片区生态河道。在生态办、水利、住建等多部门联动下,如今五七河片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稳定在优Ⅲ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将相关建设任务列入市委“一号文件”和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同时,严格对照“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建设标准,市、县、镇联动,整条(段)推进、连片推进、整村(镇)推进、小流域推进,形成全域一体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格局。
“农村河道建设,一头连着生态,一头接着民生,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持续推进。”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始终坚持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纳入现代水网建设整体规划,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水网规划全覆盖,并通过深入实施区域治水工程,实现从一级骨干河道到农村低等级河道的畅流活水。
行走在通州区刘桥镇的凤王河河畔,只见碧水微澜,清澈见底,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怡然垂钓。在岁月静好的背后,是凤王河经历了两岸拆违、疏浚扩挖、景观提升等因地制宜的改造措施后,从“臭水沟”到“生态河”华丽蜕变的具象体现。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是生态河道建设的点睛之笔。通州区根据河道不同特点,制定“一河一策”,从阻水障碍物清理、涉河建设项目规范整治以及河道疏浚、水域清理等方面着手,对辖区内存在问题隐患的河道、水系进行综合整治,打造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农村生态河道。
建设为始基之石,管护乃恒久之要,两者并重,同等重要。针对河面宽阔、适宜专业化养殖管理的等级河道,与38家河道养护专业公司签订“养河”协议;针对治理难度大、管护力量不足的跨界等河道,组织14家爱心企业、153名爱河护河志愿者,成立“民间河长”联盟,组建“小水滴”志愿服务队……通州区还因河施策,创新实施“周边群众自己管、外包团队专业管、民间河长公益管、村级组织兜底管”的“四管”模式,多措并举提升河道管护水平。
在初冬和煦的阳光照耀下,位于启东市惠萍镇河湾村的中横河宛若光滑的绸缎,生动展现着清澈明净、满眼青绿的灵动水韵。
河湾村是惠萍镇生态河道示范村之一。“这几年,水环境由乱变治,老百姓安居乐业。”河湾村党总支书记金卫东介绍,在惠萍镇水利站的统筹规划下,通过清淤疏浚、木桩护坡和岸线绿化等手段,原先中横河沿线的3个养猪场全部被拆除,原仅8米宽的河面拓宽至15米,“小桥流水”得以诗意再现。“村里还建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河湾村水生态小游园,融入了休憩廊架、生态步道等自然人文景观,成为周围村民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样板河道是展现乡村水系环境的一大重要窗口。启东市紧紧围绕“河道畅通、水体清澈、岸坡绿化、景色优美、长效管护”总要求,坚持“以点带面、集中连片”一大实招,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及生态河道示范村建设。目前,启东市已建成生态河道892条,长度达到1525.2公里,其中县乡级河道609.57公里,覆盖率达到60.2%;建成生态河道示范村45个;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生态河道建设资金3.8亿元。
在如东县城中街道如华村,随处可见“碧水穿村过,美景入画来”的美丽图景,一座村级河长制文化园更是成了周边村民健身、游玩的好去处。只见文化园傍河而建,小径蜿蜒,许多村民或徜徉于草木间,或驻足于知识展板前,饶有兴趣地学习河长制文化。
“今年我们村重点治理河道5.3公里,拆除侵占河坡平台、违建等20余处,现在河道水质清澈、河岸整洁、河流畅通,河岸的绿化也得到了提升,我们还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全村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如华村总河长蔡东说。
高水平打造农村水环境示范片,绘出了农村现代水网的美丽画卷。以农村县乡生态河道建设工程为契机,如东县水务部门推进选取了一批县、乡、村级河道为工作样本,集中突破,强力推进,打造河道治理保护范本。初步建成以袁庄铁果门小流域治理工程以及袁庄2022年已建的生态河为示范,引领带动西部镇区;以马塘镇许楼、王渡村生态河建设为示范,引领带动中部镇区;以苴镇街道已建生态河道和长沙镇2023年生态河建设整镇推进为示范,引领带动东部镇区。各镇相互现场观摩学习,形成了争相创优的浓厚氛围。
每天茶余饭后,海门区余东镇新富村村民姜云超都要去自己承包的河道旁走走看看,顺便随手捡拾岸边的垃圾。定期下河打捞、清理杂物,也成了他的日常习惯,“河道干净我们看着也舒心,还能养些小鱼、小蟹,一年多挣几千块钱,何乐而不为呢?”姜云超乐呵呵地说。
今年6月,海门区正式启动“以河养河”试点工作,共有15个村(居)纳入试点,新富村正是其中之一。目前,海门区各试点村正采取村民承包、集体组织承包、能人承包及“租金+押金”等不同模式,开展河道发包管理。获得承包权的承包主体以河道管护为重点,在清理恶性水生作物、垃圾,清除河边废旧物品堆放点、违规搭建等工作之余,可以开展鱼、虾、蟹、菱角等养殖种植。承包主体以一定年数为周期缴纳租金和押金,租金归村集体所有,而押金可以退还,但退多退少以河道管护质量为依据。
“‘以河养河’一举多得,用小成本解决了大问题。”新富村党总支书记王军介绍,一方面可以让承包户自觉管护河道,保护生态环境,投放的鱼苗也能消除过量水生漂浮物,改善河道富营养化,其次承包户通过养殖种植增加收入,实现了可持续循环养河。“全村水域面积1100亩,利用‘以河养河’契机,目前95%以上的河道已被承包,不仅为村里每年节省了10万元河道保洁费,还增加了3.2万元的河道租金。”
花大力气疏浚河道,跳出“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投放鱼苗,签订“以河养河”合同,村民、养殖户成了“民间河长”;给沟塘统一编号,制作“身份证”,结合无人机“黑科技”,每月开展全方位动态巡河……在通州区金新街道,一条条干净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潺潺流动,构成“河畅水清”的动人画面。
“畅通河网的‘毛细血管’,是开展‘以河养河’的前提基础。”金新街道水利站站长曹慧敏介绍道,今年以来街道积极探索“生态治水+水生态价值”新路径,发展“以河养河”绿色发展模式,在完成疏浚河道37条段共计7.923公里、清淤土方总量达4.5万立方米的基础上,街道采购了约3.8万尾鲢鱼、鳊鱼、草鱼等食草性鱼苗投放至各村河道沟塘,推动河道管护与养殖经济效益双提升。“村民们看见水环境的变化后都很支持,纷纷鼓起了‘以河养河’的干劲。”
随着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和管护的持续深入,村民家门口一条条河道“浊水”变“清波”、一处处水景“旧貌”换“新颜”,为越来越多的村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管护机制,提升农村水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为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