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速跑好今年“最后一棒”!启东汇龙镇打好全年收官战 | 南通发布

临近岁末,记者昨天走进启东城关镇汇龙镇,看到园区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推进“换挡提速”,各大企业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订单,到处是一片热气腾腾大干快上的景象。

离2025年只有20多天时间,汇龙镇各条战线闻令而动,驰骋在招商引资战场、奋战在项目服务一线、攻坚在产业升级前沿……以奋楫争先的勇毅、响鼓重槌的气魄、只争朝夕的拼劲,全速跑好今年“最后一棒”,努力把“力争实现”变为“确保完成”。

15天实现外资项目签约

名称核准、公证文书、海牙认证、审批材料……12月3日,汇龙镇招商负责人徐宋庆伏案核对着企业准备的申报材料,准备陪着企业去趟启东市数据局,把外资项目的营业执照尽快办下来。

徐宋庆核对的是新加坡海铂风尚时装(启东)有限公司的年产500万件高端针织服装生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美元,以中外合资方式投资,投产后预计实现年应税销售收入约1亿元,年税收325万元。“早在年初,我们就捕捉到了这个项目,由于一些原因投资方迟迟没有敲定合作,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好在终于迎来了转机。”徐宋庆高兴地说。

10月中旬,获悉投资方明确的意向后,徐宋庆和他所在的招商团队一刻不敢耽搁,迅速成立项目专班,投资方的微信被徐宋庆置顶了,生怕遗漏关键信息。跟投资方煲电话粥成了徐宋庆的常规操作,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每次沟通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细枝末节都不能放过,就盼着投资方彻底安心,项目能顺利落地。”

半个月的深入接洽,让投资方看到了汇龙镇的满满诚意。10月底,经过多轮商务谈判,投资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项目迈出关键一步。值得一提的是,从确立正式意向到项目顺利落地,仅仅耗时15天,创造了汇龙外资企业签订的“新速度”。

外资是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助力。今年以来,汇龙镇将外资企业招引工作置于关键位置,全力拓宽招商版图,精心经营“招商朋友圈”,截至目前,汇龙镇实际到账制造业外资1580万美元,占启东全市总额的七分之一,再创历年最高,交出亮眼成绩单。

2天完成3家企业征地报批

“终于赶在11月末将材料都上交了,这样就能确保月初顺利挂牌,12月底之前摘牌,成为2024年度的开工项目。”11月29日,随着罗源光伏、恒立机械、集嘉德三家企业的土地报批材料全部提交,汇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施海漩如释重负。

前阵子,汇龙镇本土企业恒立机械突遇棘手难题,按照最新拿地要求,企业必须完成增资这一关键步骤,否则耽误企业拿地窗口期,可负责人远在异国他乡,一时半会儿根本赶不回来,无奈之下向施海漩紧急求助。

得知情况后,施海漩当机立断采用微信视频连线的方式,为企业负责人在线指导申报流程。由于线上申报界面项目入口众多,操作流程复杂,施海漩又联系相关部门获取线上操作流程图,同时查阅并梳理好各项要点。相关增资数据和材料准备完后,她又视频“面对面”协助,线下“手把手”跟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企业增资和项目报批,恒立机械也顺利赶上了12月挂牌的“末班车”。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为确保行政审批各个环节‘丝丝入扣’,我们将服务前移,主动对接、代办业务,力争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坚实保障。”施海漩表示,依托服务机制的提档升级,一般土地挂牌前的报批手续,能够从原有的两周时间缩短到最快2天。

今年以来,汇龙镇已完成开工亿元项目4个,设备投资超千万以上项目7个,新开工亿元以上服务项目1个。其中,9月份以来实现交地即发证项目2个、拿地即开工项目2个、建成即验收项目1个、竣工即交付项目1个。

一周陪同教授走访5家企业

12月3日上午,汇龙镇副镇长徐锦模还在南通对接一个重要人才项目,一结束就马不停蹄往回赶,为当天下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专家教授走访启东集嘉德服装有限公司做好准备工作。

11月26日,汇龙镇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刚签订的合作共建协议,对企业乃至整个汇龙镇而言意义重大。徐锦模说:“它为镇上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可以积极推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镇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使高校最新科研成果与镇上重点产业高度结合,从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江苏江海润液设备有限公司是合作共建协议签订后,徐锦模协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专家教授走访的第一家企业。之所以能精准“锁定”这家企业,得益于前期对镇上企业的深入调研和精准分析。

江海润液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润滑系统、液压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此前企业明确表示对润滑设备结构件的强度计算和有限元计算有强烈需求,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又具备这方面的专业优势。若双方能够达成合作,便能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目前双方之间的线连上了,现在正在密切沟通中。后续有任何问题,我们都会全力做好保障服务工作,让双方没有后顾之忧。”徐锦模说。

自合作共建协议签订以来,徐锦模一周内已陪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专家教授走访了5家企业。眼下,不“安分”的他后续安排得满满当当,“罗源光伏、星达过滤、贯森科技等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人才储备等方面同高校都存在合作可能,最后一个月争取都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