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
“忙碌了一年,正在结算园林工人们的工资,要算上半天工夫喽!”
24日上午,家住“中国花木盆景之乡”顾庄村的钱祖华,看见一路打听后径直“闯”上门来的记者,44岁的他又惊又喜,带着几分歉意说,“太忙了,你们打的电话我都没顾得上接!”
钱祖华说的,确是事实。作为当地颇有名气的花木盆景大户,他常年带着一班兄弟在外面承接园林绿化工程,忙得像个不停转动的陀螺。
在钱祖华漂亮的二层楼房前,就是他家自留地改造的“微型花木盆景基地”;有采用安徽龟纹石制作的漂亮“水帘洞”,下方一池碧水中数百条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锦鲤在池子里嬉戏觅食;再往南,是精心培植的大红袍石榴、素心蜡梅、羽毛枫和种植数十年以上的雀舌、黄杨等名贵观赏树木……虽是寒冬时节,放眼望去,处处生机勃勃。
“在我们顾庄,众所周知,家家户户都会莳花弄草,早就成了特色产业。”钱祖华说,“除了自家的种植基地外,我还租赁了一百多亩地用于花木生产。自己也有一个施工队在外面承接一些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和园艺项目,重点是为客户制作花径。”
什么是花径?钱祖华解释,所谓花径,就是一些底楼还有院子的住户和别墅人家庭院的绿化工程,用四时鲜花和常绿乔木配以假山、景观池、小径等建造而成的绿化景观。他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赏花赏草赏绿荫,已经成了一种新常态。
“前几年花木销售和园林工程收入相当高。这两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钱不太好赚。我正在想方设法创新发展,迎合市场新需求加大产品革新改造的力度。像冬天里的迎春花一样,不畏严寒,鼓足勇气、坚定信心,迎接事业发展下一个春天的到来。”钱祖华对此信心满满。
争春
“看似不起眼对吧?可别小瞧它,这些‘浮岛’,是用于河道绿化的‘水上实验室’。”来到顾庄村另一位花木盆景大户马小孟的庭院时,39岁的马小孟见记者盯着他家的“大水池”发愣,笑着边指点边解释,“你们看,那是‘再力花’,那是‘铜钱草’,最中央那个是‘鸢尾花’。我每天观察他们在绿色‘浮岛’上的长势,就能够直观地了解它们作为水生植物是否能够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马小孟是个有想法的人,从事花木盆景和园林绿化这一行已有15年。他说,受乡土文化熏陶和家人影响,他从小就对栽花种草特别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就醉心其中。
“租赁了110亩地用于培植各类花卉苗木。但主要还是做园林绿化这一块,特别是庭院绿化,客户主要是本地和周边群体。市政工程绿化这一块也占据一定份额,在安徽、山东、上海等地都有相关业务。”马小孟说,“在市场开拓上,虽然也通过抖音等线上方式进行过相关营销,但目前来看效果最好的还是天南地北主动出击找市场,通过客户口口相传达到较好营销效果。”
“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是顾庄的显著特色,顾庄素有“花木盆景之乡”的美誉。
“在庭院绿化领域,我经营的主要是罗汉松、黄杨、羽毛枫等造型树。此外,还搭配了一些花茎类植物,种植的花木品种有数十个。”马小孟告诉记者,如今,他又想出了一个“新点子”,那就是倾力打造一个个不同样式的“微型景观花园”,像开发商推出的“样板房”一样,让客户看到他设计推出的不同风格的“微型景观花园”,自主选择;而后由他的施工队上门原样设计施工,完成“所见即所得”。
马小孟说,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他永不气馁,要像那风雪中的蜡梅默默争春,做好自己。
闹春
“这个名叫《嵪》的盆景艺术作品,明天就要发往南通植物园,参加在南通举办的新春盆景书画展。”来到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李小军的“乐艺园”,迎接我们的是他的爱人吕兴红、儿子李吕乐;吕兴红指着放在门前的一盆造型奇特的盆景,笑着对记者介绍,“这个盆景作品我们整整制作了一年时间,身价也从近3万元涨到了近30万元,但更值得我们珍惜的,是它凝聚着我们的心血。”
确实,李小军一家子创作的《嵪》,观之令人叫绝:盆器采用两块天然的贵州石模仿山体,遒劲苍老的一株崖柏倒悬,树干嵯峭、枝叶苍翠,让山崖的陡峭高耸之势呼之欲出……
“为避免人工扭曲伤害树木,我们保留了植物自然生长的状态。整个茶盘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山体’傲然挺立、崖柏天然悬挂,再加上爬山虎的点缀,更添一份生动与野趣。爬山虎不仅起到美化效果,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监测茶盘内部的湿度。这是匠人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把盆景科学化、内部结构合理化的一个尝试。”吕兴红现场为我们揭秘。
如果说,如派盆景以其“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的独特造型享誉全国,那么,如今的李小军一家人,在薪火传承的基础上又大胆开拓、守正创新,借鉴道家遵循的“道法自然”理念,在此基础上讲究“盆法自然”,致力于“复刻”大自然中盆景的天然状态,展现盆景艺术之美和自然之趣。
“任何行当都要与时俱进。我们打算把当下火爆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将过去简单的‘我卖你买’销售链拉长,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服务。”李吕乐带着我们观赏园内一盆盆造型各异、意趣盎然的盆景作品,边指点边介绍,“譬如,客人买回盆景后,不知道怎么照顾和养护;那我们就在盆器里安装一个芯片和干湿传感器,检测土壤的湿度和pH值,通过小程序提醒用户什么时候浇水,进行云端培育。与此同时,园艺师还提供线下修剪培育的服务。”
一大筐的获奖证书,一只只的奖杯,见证着李小军一家人为盆景艺术殚精竭虑的辛勤付出。
离别时,吕兴红笑着说艺无止境,作为盆景世家,他们就像盛开的红梅,闹春在枝头。